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

点燃小灯火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07 08:31:21 教学反思

  【简介】本文是网友“dl841”分享的点燃小灯火教学反思(共3篇),欢迎参阅。

篇1:点燃小灯火教学反思

  今天县里领导莅临校园,检查我们的期初工作。教研员和包学科领导深入课堂,聆听了我们学科的三堂课。说实话,内心有些忐忑不安,毕竟科学这一门学科知识广泛,而我又是初出茅庐。今天我与四年级三班的孩子们共同探索的是《电》单元中的第二节课——《点亮小灯泡》。尽管在课前略感紧张,但我自认为准备充分。(作为一个新手老师,每节课都需要精心准备,否则将不知所措)然而上完一节课后,才发现问题还真是不少。

  1、有意围绕主题展开教学,但在操作上存在问题。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探究前沿科学概念方法的策略研究》,这节课想运用画图法让学生通过绘图来了解前沿概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始上课时我让学生画出他们对小灯泡的印象。孩子们各自绘制出五花八门的图案,大多数灯泡结构残缺不全,虽然外形相似。只有两名孩子将灯泡结构描绘完整。这个环节耗费了相当时间,如果能在课前完成就更有利于老师调整教学策略。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但在知识实践上仍有欠缺。通过让孩子们合作操作,在使用电池、导线和小灯泡这三种材料点亮小灯泡。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并迅速取得成功,并且能够绘制实物图。随后我们测试了四种连接方式是否能点亮小灯泡。虽然孩子们具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我忽视了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的重要性。如果在每次小实验后及时引导他们做总结,相信他们对所学知识会更加扎实掌握。此外,在本节课结束后进行一次调查评估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则会发现很多孩子虽然能成功点亮小灯泡却无法清楚解释其中原理。

  3、未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当孩子们在观察电池时,一名男生询问:“老师,电池里面那根黑色小棒是什么?”“那是碳棒。”看来孩子们对研究充满兴趣。如果我能及时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了解电池内部结构,则对他们理解电流形成过程将大有裨益,可惜我错失了这个宝贵机会。

  4、过多实验材料分散了学生注意力。事先告知孩子们去实验室时要带好必需工具袋。然而本堂课只需使用导线和小灯泡两种器材。由于好奇心驱使,在课堂上很多孩子没有按照老师指示完成实验步骤,擅自拿起其他实验材料。

  针对以上问题,在经过修改与补充后重新设计了教材内容,《点亮小灯泡》这节课刚刚结束,并且还剩下六个班级可以进行进一步打磨和提升教学效果。希望今天的教训可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昨天修改完毕教材并与同事交流后,她曰:“这就是专业老师的特权,在有时间和机会进行反复推演;而班主任则无法如此做到,在场直播每日均为现况。”仔细思考确实如此之道理:一堂优秀的课程需要经历数次锤炼方能达到巅峰。

篇2:点燃小灯火教学反思

  按照吴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理念,我将这堂课所需掌握的核心概念定位为:当我们通过一根导线连接干电池的正负极和小灯泡时,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灯泡才会亮起。这也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与此相关的概念包括小灯泡有两个连接点、干电池具有正负极、以及短路和断路。

  连接电路涉及到小学《科学》各版本和《自然》教材中都会提到的内容。在课前,我进行了相关文献研究,阅读了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发现其中很多地方值得借鉴。例如,这些设计都非常注重对实验器材特点的观察,尤其是对小灯泡结构的了解,为接下来的电路连接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虽然对成年人而言点亮小灯泡很简单,但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说大部分并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同时,大多数学生也未曾仔细观察和认识小灯泡、电池的结构,这给顺利点亮小灯泡增添了一定障碍。电是一种无形、不可触摸的能量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常是通过观察电器工作状态来感知和认识电能,而关于电流如何通过导线、灯泡的问题则让他们困惑不已。在本节课上,我运用虚拟软件希望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电流穿过小灯泡的过程,并进一步理解通路、短路和断路等概念。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看一看、画一画、连一连、议一议。首先是看一看: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灯泡、电池、电线等材料的结构特点,并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接着是画一画:以简笔画形式勾勒出小灯泡和电池的结构图,并尝试绘制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要求只使用一个电池和一根导线。然后是连一连: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图尝试点亮小灯泡。在这个环节中,有些同学成功点亮了小灯泡,而有些却失败了。那么失败原因何在?接下来就进入议一议阶段:解释和反思。在此时刻,我向全班介绍了虚拟实验软件“连接电路”,让他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际连接电路情况。动态直观地展示出电流路径与方向使得学生明白通路、短路和断路等概念。第一次让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时只有3组成功,在虚拟软件辅助下再次连接几乎所有组均获得成功结果,效果显著。最后,在课程结束部分设置挑战任务:能否使用软件设计一个可以同时点亮两个小灯泡的电路?引发了学生浓厚兴趣。

  整堂课下来, 学生对于连接电路及使用计算机虚拟软件表现出浓厚兴趣, 符合他们活跃好动心理特征. 但如何正确连接电路, 以及导体内部电流传输缺少深度思考. 在下次授课时, 我打算先将干扰注意力因素降至最低, 将电池与导线装入信封内. 每组配备2个小灯泡, 一个干电池, 一个导线. 材料更加简化, 干扰因素减少, 教学效果将更为显著. 利用虚拟软件模拟不同接法, 充分交流讨论, 实现知行合一.

篇3:点燃小灯火教学反思

  《启迪我的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电”这个单元的第二堂课,旨在引导学生们研究小灯泡和干电池的构造,并成功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尽管我面对的学生是五年级,但他们在四年级时并未进行实践操作,对于灯泡结构及电路认知较为匮乏,因此我主导了一场实践探究活动。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需要依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科学知识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身实践,在感知和体验中内化形成,而非简单地靠讲授传授给学生。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一根导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激起了学生极大兴趣。某些孩子尤其男孩可以迅速点亮小灯泡,然而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他们成功点亮,还需在操作过程中理解电流流动路径。为达成此目标,必须仔细观察组成电路的三种材料。

  首先,在选材方面,我向学校购买了一些电池和灯泡。虽然电池没有问题,但发现灯泡玻璃泡呈尖形且具有自动聚焦功能。然而,在试教时发现灯丝难以清晰看见,并与我事前准备的圆形玻璃泡不同。为让学生深刻理解灯泡结构,我费尽心思找遍整个镇,在一个学生超市角落终于找到符合要求的小灯泡并全部购买。

  在选择导线时,我最初准备了只含铜芯的硬导线。但在试教时发现这种导线稍显僵硬,学生难以控制弯曲度。于是我回家重新选择多芯铜线,相对柔软易于控制弯曲度。

  上课过程中加入了猜想和实验验证环节。展示两个连接点和正负极后以为学生能够想象将正负极分别连接至两个接口。然而即便是五年级学生也未能准确预测到结果,这出乎我的意料。因此,在整理实验结果阶段,学生无法正确得出结论。缺少引导使他们找出共同点,并从中揭示如何连接电路以点亮小灯泡,并进一步强调小灯泡点亮原理。

  实验进行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但难以抑制情趣高涨带来注意力分散问题。如何推行课堂小组合作、提升意识、效率和素质成为未来特别关注之处。

  完成《启迪我的小灯泡》这堂课后,教学过程相对流畅顺利,但某些环节未达设定要求。总体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课堂组织不够完善的问题(分析:实验课组织难度大、鼓励不足、纪律约束欠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

  未来,我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方式加强课堂教学规范,塑造独具魅力的表达风采;同时努力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深化教学方法与态度的学习,积累更多教学技巧,为未来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总结:科学要求严谨,而学生也需要这种严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