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实习中学教师心得体会

时间:2024-02-24 09:53:35 心得体会

  本文是会员“renbiandeng”整理的实习中学教师心得体会(共3篇),欢迎参阅。

篇1:实习中学教师心得体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唯有亲身实践才能洞察真谛。” 顶岗生活深刻验证了这句名言,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再多,也比不上亲自实践所得的经验更为珍贵。本周我一直在倾听老师的教导,每次结束后都会反思自己的授课方式,从中吸取经验,逐渐改正自身的不足。

  本周五,我进行了《土地的誓言》的授课。由于文中涉及九一八事变,而现今的学生对战争已感到遥远,无法体会作者的悲愤与无奈。因此我准备了《勿忘九一八》视频,试图让学生感受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国土沦陷的惨痛。然而在上课时却发现文件不匹配无法播放,幸好课件中有描述战争场景的图片,尽管与视频相比说服力稍显不足,但学生仍颇感失望。这次教训让我意识到,在运用多媒体时务必提前检查以确保课程正常进行。

  正式授课时,展示了数张中国同胞被日本人杀害、埋藏活生活以及被枪毙等图片。全班气氛变得沉重起来,随后要求学生们怀着家国沦丧之痛和愤怒齐读课文,在情绪高涨下表现出色。接下来为了完成整节课内容解释较多,与学生互动相对较少,过分单向授课导致学生参与度明显降低。在另一个班级同一堂课上,则由于前一班觉得授课顺序有问题做出调整,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局面,并最终遗忘留笔记环节。

  通过这几次教学经历, 我认识到与学生互动至关重要。突然想起王老师曾提醒:“授课并非面面俱到, 记住给学生不同知识点和阅读技巧就够了”。确实, 不应为追求全面而忽视激发学生主动性, 学生成为主角比简单灌输知識更为关键。

  虽然在授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但是正确对待和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个人进步和成长, 只有勇敢面对问题才能攀登高峰。

篇2:实习中学教师心得体会

  每一次创新,我期待学生们更加热情;每一次优化,我期望课堂焕发更多活力!

  来到实习学校已经半个月有余,从最初的生涩不安,只能囿于教科书知识的传授,到如今可以稍作拓展,对课堂有了一定把握。这种变化得益于老师们慈祥的提醒。在岗前培训中,耿主任强调,要想让学生渐渐理解自己的课程,并逐渐喜欢上它,就必须进行反思并及时纠正问题,唯有如此,课堂才能达到完美状态,教学技能才能更上一层楼。在教学初期阶段,每次授课结束后,我都会迅速回顾课堂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反思。正是通过这宝贵的过程,我发现了很多以往未曝露的问题,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方面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将分享一次小小改进与心得体会。

  在第一个周教学中,我的授课完全依赖于教材内容结构和顺序,《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分析、参考辅助资料、制作PPT等备课流程也只是简单地完成。因此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前几节课中,由于学生对新老师的好奇心使然,孩子们仍能保持较高集中度听讲,并且参与度也还算不错。但随着难度增加,学生对我的好奇心逐渐减弱,开始出现打瞌睡、走神等情况,明显缺乏学习兴趣。当课堂氛围开始恶化时,我感到着急,并立志要活跃起整个教室氛围。首先,请每位学生写下关于我的授课建议纸条。通过收集整理意见后, 我认清了自己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始有针对性地改进。接着,在教学内容方面做了些功夫。我设置了一个“生物大观园”小环节,在开课前花费几分钟时间分享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富有趣味性并且与授课内容相吻合的生物知识。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行合一效果。

   除此之外,“情景创设法”也被我尝试使用。例如,在介绍“孟德尔的遗传实验”时, 我营造了实验设计和研究背景场景, 让同学们扮演科学家角色, 结合语言、图片、音频等多种媒介相互配合, 让他们仿佛置身其中, 感受实验科学带来无限乐趣。

  精心设计后的课堂带来了焕然一新的体验,学生们被深深吸引。他们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在追逐着知识的火花,这让我感到惊喜万分。尤其是音频的巧妙运用,在展示实验现象时,我敢于融入推理剧中常见的音乐元素,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哇,太神奇了!”“老师,这种氛围真是有趣极了。”甚至有班级里学生们掌声雷动,让我备受感动。反馈中,多数学生认为我在课堂上运用生动、贴近生活的比喻,使得复杂知识变得易懂而有趣;而课前的“生物大观园”环节更是他们期待已久,县城孩子平日里难以接触丰富知识,因此对知识掌握相对薄弱、视野较窄。这个环节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领略到更广阔的世界,并能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获得成就感。

  尽管目前教学已经取得一定进步,但我仍需继续努力,探索更多优秀方法和技巧。当前最大问题在于学生缺乏主动性,缺乏思考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需要向前辈请教,在激励和鼓励学生方面下功夫,让他们勇敢表达自己,在提升课堂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方面不断努力!加油!

篇3:实习中学教师心得体会

  教师就像是知识花园的引路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技巧决定了学生对这个花园的兴趣是否被激发。就如同一位导游,需要有内在修养。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乐于跟随你在美妙的知识花园中探索,才能让他们流连忘返。如果这一切成为现实,那将如何美好啊!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该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和促进者角色。然而,如何实现这种转变,是每位教师都面临的重大挑战,值得我们深思。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仍然有一些教师仍沿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充当“保姆”,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这种方式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并人为地制造出差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式学习是最佳的知识获取方式”。它旨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在教材或条件提供下自主思考和发现知识规律。尤其强调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知识花园”虽美不胜收,但如果教师过度干预、牵引学生去每个“景点”,不仅会使教师疲惫不堪,也会使学生失去自由探索机会,效果和意义减弱。

  在教育领域里,“导游”的含义应该是指导者与参与者之间互动关系。“导”需奉行原则,即遵循一定规律进行指导,包括尊重学生身心与认知发展规律。而“游”也需有限度,在老师指导下以自主、合作、探究形式畅游“知识花园”。

  建构主义理论注重自我建构知识, 但并非排除老师或同伴的引导作用。若学生脱离老师监督而“游”,可能陷入盲目无序状态。因此老师应该有法有度地进行引导,“游”的过程也要适可而止。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成为中心, 关注其主体作用, 不应被视为被动接受者; 教师角色在于辅助建构意义. 同时, 学习情境应符合实际情境, 只有在真实环境中, 学生成长所需结构才能得到满足.

  学习的过程需要注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强调讨论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育者也要着重设计教学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因此,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成为“知识花园”中活跃的一部分,真正拥有主动权。教师在这一进程中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在教育环境中激发学生参与的意愿,保持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并激发内在动力,使得学习成为他们自身的需求。让我们共同体验在“知识花园”里畅游时的快乐。

  总而言之,现代教师应当是引领者、导航者,在引导学生成长上发挥关键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探索学问的愉悦并真正成为具备个性、独立思考并富有合作与探究精神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