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三国演义读后心得1500字

时间:2024-02-28 17:06:33 心得体会

  【前言】本文是热心网友“dg8420”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心得1500字(共3篇),供大家参阅。

篇1:三国演义读后心得1500字

  “世事变幻,合则分,分则合。”这样的开场白,带领我们进入了那个三国鼎立、争锋相对的时代。《三国演义》中情感澎湃,阴谋诡计,战火激烈……读来让人兴奋不已。

  说起三国演义,每个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幕就是“宴桃源豪杰三结义”。刘备身高七尺五寸,耳垂肩头,手过膝,眼睛能够自己触摸到耳朵,面如玉雕,唇若涂抹胭脂;关羽身长九尺,鬓发长达两尺,面如红枣,眉目间流露出英气;张飞身高八尺,豹头环眼,神采奕奕。这三位英勇豪杰结为兄弟之后,在小说中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引出了一系列精彩情节。随着故事的发展, 我开始认同刘备的领导才能:虽然不及关张二人之勇猛, 但他却沉稳稳重, 正是因为这份镇定才能够"三顾茅庐"请得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

  在“孔明智辞周瑜, 孙权决断破曹操”一段中, 我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周瑜作为孙权的谋士竟然被诸葛亮轻易玩弄于股掌之间, 让孙权甘心帮助刘备攻打曹操。这也让我意识到一个道理:学富五车还需通天彻地, 才能让别人毫无怨愤地跟随你。周瑜最终意识到被算计, 恼羞成怒, 深知不能小视诸葛亮, 于是连番挑战考验他以至于要求诸葛亮三日内提供十万支箭. 周瑜认为此举足以使诸葛亮陷入困境, 遂可以除掉后患. 然而他未料到诸葛亮早已揣摩其心思, 从而展开了“借箭计”, 这种智谋令曹操羞愧欲死。这一策略不禁使我赞叹连连,并且也让我对周瑜肃然起敬。于是两位英杰商议攻打曹操大计,“黄盖舍命献密”,老将黄盖为了吴国忠心耿耿, 宁愿受刑一百大板和五十株棍子. 高坐在书上看着黄盖鲜血淋漓昏厥多次时 ,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正所谓“勇者轻身报主公, 谋臣效力国家同心协力”。

  最精彩恐怕非“七星坛上祭风、三江口放火”的赤壁之战火攻了。这场战斗导致曹军溃败而归,曹操几乎丧命于此,幸好有几位大将拼死保护才成功率残兵突围。这场战斗打得让人心花怒放!当看到曹操在华容道上逃窜时屡次嘲笑诸葛亮如何愚笨无能时 ,突然伏击而至的情景 ,我不禁有些困惑:难道连伏兵袭击时间都被预算在内?似乎曹操被俘局面早已注定 。 在紧要关头关羽竟然释放了曹操 ,或许是天意注定曹必存活吧 ,只好无可奈何!

  通过曹操在“曹操平定汉中定”一役中的表现,我们看到他不负重望,从最初的两面受敌到最终被成功解救,曹操展现出了非凡的谋略和胆识。这次救援不仅让他获得了平定阳平关的机会,也赢得了众人的赞扬。正如俗话所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曹操此次胜利归来实属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无法掩饰对其的敬佩与称赞。

  随着阅读进展,我们见识到了诸葛亮辅佐刘备的种种智谋,比如空城计等等。即便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无法逃避生老病死这个世间规律。当他最终离世时,军师已经早有安排,使一切井然有序。对于这位伟大军师的离去,无论是心系牵挂还是无能为力,在场景描述下都引发了读者内心深处对其的尊重和纠结。

  最终,“降孙皓三分归统一”,或许是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魏国在司马懿领导下统一了三国,并完成了霸业。历经刘备、曹操、孙权等时期后,魏国取得胜利收官。至此三国合而为一,迎来晋帝司马炎的统治。正如古语所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整部作品回顾起来,充满着无限感慨与思考。如果没有诸葛亮会怎样?没有周瑜呢?因此,在被广泛认可之外,我仍然欣赏那些不被理解的角色,就如同曹操一般。“曹贼”的称号并非只因其杀戮无辜者众多,更因他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种“乱世奸雄”的评价深入人心且难以动摇。身边虽缺少像诸葛亮、周瑜那般谋士的支持,但曹操凭借自身智谋和策略,在挟持天子以制衡诸侯方面颇具建树。“奉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不管立场如何变化转移,《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始终运用自己的智谋和手段来应对形势。

  三国鼎立,“魏、蜀、吴”交相辉映;“曹、刘、孙”并立其中。缺一不可,“明争暗斗”,这才是该书最大亮点所在——刘备所代表的仁善之道、孙权体现出来的尊贵气度以及曹操所拥有的智谋计策,在《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格局交错交合之处恰是这部作品最精彩之处。

  阅读《三国演义》,洞察天下大势。

篇2:三国演义读后心得1500字

  三国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有名的乱世,俗话说:乱世孕育英杰。这句话深得道理,有象征智慧的诸葛亮、一代枭雄刘备、乱世奸雄曹操、称霸一方的孙权等人物,在罗贯中的笔下仿佛跃然纸上。

  刘备能够称霸一方,并非偶然,正是因为他怀揣着执着不放弃的精神,历经三顾茅庐终请出诸葛亮。

  当时曹操欲商议南征之事。荀彧劝道:“天寒未到用兵时;还是等待春暖花开后再作长驱大进。”曹操听从建议,于是引水自漳河造池,取名玄武池,在其中训练水军,准备南征。

  就在此时,玄德正在筹备礼物前去隆中拜访诸葛亮,忽然传来报告:“门外有一位先生,仪表非凡,特来探访。”玄德猜想:“莫非即为孔明?”遂整装迎接。望去,竟是司马徽前来。玄德欣喜之余,请其入内高坐,并问候道:“由于繁忙军务错过了拜访之机。今日得以相见,实属幸事。”司马徽说:“听闻徐元直在此,请前来一聚。”玄德回答:“近日因曹操囚禁其母,似乎已派人送书召其回许昌。”司马徽言道:“此正中曹操算计!我早已听闻徐母品行高尚,即便被囚也不会轻易致书请儿子;这封书必定藏有诈计。如若元直离去,则其母必丧命!”玄德吃惊询问原因,司马徽解释说:“徐母重情义,宁愿不见子也。”玄德追问起南阳诸葛亮的推荐情况。司马徽笑道:“元直若要走,则随他去好了,何必再牵扯别人心力?”玄德疑惑地问:“先生何以如此言论?”司马徽解释道:“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以及徐元直都是密友关系。”

  这种执着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面对难题时要运用这种精神气质,唯有如此才能攻克难关、战胜困境,最终取得“胜利”。

  关羽被誉为一代武财神,象征着忠诚和坚定不移。他敢于跋山涉水、无畏千里迢迢护送两位嫂子穿越五关斩六将过黄河与刘备相会。

  在桥头,忽听身后响起一声大喝:“云长,请慢行!”回头望去,只见张辽飞马而至。关公指挥着车仗向前走去,专心地注视着大路的方向;他停住了赤兔马,紧握着青龙刀,询问道:“文远难道是要追随我返回吗?”张辽回答说:“不是的。丞相知道兄长远行,特意派我前来邀请您停下台驾,并无其他意图。”关公说:“就算是丞相带领铁骑来了,我也愿意决一死战!”于是他立即停在桥上凝视着前方。看到曹操带领数十名骑士疾驰而来,背后跟随着许褚、徐晃、于禁、李典等人。曹操看到关公横刀立马在桥上,命令众将停下马匹,并让左右排开。关公看到众人手中没有兵器,这才稍微放下了警惕心。曹操问道:“云长为何如此匆忙?”关公答道:“之前已经告知丞相。现今家主在河北,我必须赶去。多次拜访府第却未能见到,因此留书告别,并将金银交还给丞相。希望丞相不要忘记当初的约定。”曹操说:“我想要在天下树立信誉,怎么会违背先前的承诺呢?恐怕将军路途中缺少财物支持,特地准备了一些路费送给你。”一位将领从马上递过一盘黄金。关公说:“受宠若惊,请容下这份黄金以奖励将士们。”曹操笑道:“只是微薄之劳罢了,无需推辞。”关公说:“区区小事,并不值得挂齿。”曹操笑着说:“云长是天下义士啊,可惜我的运气不好无法留住您。这件锦袍代表我的一点心意。”便命人取下锦袍递给关公。关公担心有变故,不敢下马,在青龙刀尖上挑起锦袍披在身上后便勒马转身致谢说:“感谢丞相赐袍,请日后再会。”然后他下桥向北疾驰而去。许褚说:“这人太失礼了,为何不生擒?”曹操说:“他一个人骑一匹马,我们数十余人围攻又有何面子?既然言出必践行,不能反口。”曹操率众将返回城内,在路上对云长的义气感叹不已。

  关羽所展现出的这种忠诚之心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学习的品质,在待友之时更应该保持真诚之心。唯有如此,在朋友间才能坦诚相待,寻找到真正的友情。

  而诸葛亮成为智者化身,则源于他善用计谋与智谋来战胜敌手,并非凭借实际武力;他料事如神,洞察每个人的内心思维,并据此攻击对手的弱点。

  瑾说:“自从我来到江东,却未有什么成就可言。如今被任命为都督,我必要努力尽力。”于是立刻上马,径直赶往驿亭去见孔明。孔明接待他,相互哭拜,并倾诉心情。瑾流泪说道:“你是否知道伯夷和叔齐?”孔明暗自思量:“这肯定是周郎教他来找我的。”便回答说:“伯夷、叔齐乃古代圣贤。”瑾继续说道:“虽然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下饿死,但兄弟二人却能同处一地。我们现在虽然共同生活在这里,却各自侍奉不同的主人,不能常常相聚。如果以伯夷、叔齐为榜样,难道我们会感到羞耻吗?”孔明答道:“兄所言的是情义;而弟所坚持的则是正义。我们兄弟都是汉族人士。如今刘备乃汉室后裔,如果兄能放下东吴之事,与弟一同辅佐刘备,那就不但不愧为汉朝臣子,而且还可以让骨肉重逢。这才是情义两全的最佳选择。不知兄意下如何?”瑾心想:“我本来打算劝服他,结果反而被他说服了。”于是默然无语,起身告别离去。回到周瑜处述说孔明之言。周瑜问道:“你打算怎么做?”瑾答曰:“我得到孙将军厚恩,岂能背信弃义!”周瑜说:“既然你忠心事主,就无需多言了。我已经有对付孔明的计策。”正所谓:智者互相交流必能获益,才华横溢者也会彼此欣赏。

  每个人都应该有开阔胸襟,不应妒忌别人的智慧,在与他人比较时不应过分自责。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渊博多才的智谋,在学习中广泛涉猎古今知识书籍,方能像诸葛亮那样具备智略。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获得了许多新领悟,在这部混乱时代的故事中认识到更多角色,并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我深思熟虑后发现只有深入品味其中每一个细节。

篇3:三国演义读后心得1500字

  经历了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漫长阅读,我对历史舞台上的喜剧与悲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这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舞台上,人民决定着历史潮流的走向,与时势合拍者成为了喜剧主角,反之则陷入悲剧境地。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洞悉时局却被迫逆流而行的失败者,比如那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孔明。

  卧龙出山前曾吟诗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那位守候在历史舞台风云际会处的他,是否早已预见到自己的结局?怀揣着"鹏飞万里"志向的孔明坚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充满自信地等待着展现才华的机会。在大雪纷飞中,那位依靠汉室血统却不甘平庸的刘备三顾茅庐。虽然刘备尚未成熟且缺乏治国大略,但他是一个愿意给予孔明施展才华空间的仁君。

  于是孔明选择了与之共事一生的君主,在羽扇一挥间述说《隆中对》。这无疑是"时势造英雄"最完美的例证。他把握着所有关键:"外联孙权,内修政理"、"赤壁之战"、"智取汉中"、"西和诸戍,南抚夷越"一一落实。至此完成了他成功生涯的上半场,“识时务者为俊杰”可谓恰如其分。

  因此,诸葛孔明成为一代伟人。

  然而悲剧开始了。汉中与荆州构成了孔明控制中原之要地。然而“关张无命”,忠肝义胆却有多种性格缺陷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这对于孔明来说是致命打击。从那刻起,《隆中对》后半部变得渺茫不再实现,蜀汉霸业统一中国之路也永远失去。()如果荆州未失,则蜀汉不至在彝林之战中损失惨重;孙刘联盟或许能保持牢固,并趁着曹操逝世、“天下有变”的契机,在荆州和汉中同步进攻——合天下者必为奇才盖世之人诸葛亮。但历史总是如此无情!汉中虽可再夺、荆州虽失可复;然而孔明确实没有其他可信赖守将除了关云长,并遗憾将其交给了东吴使得回天无术。因此诸葛亮后半生陷入绝望挣扎,在历史死角里沦为注定失败的军事领袖。

  所有这些并非因为他不了解时事局势,相反地一切尽在他料及之内。但面对残局时, 他不能放弃挣扎。当刘备白帝托孤时,“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国, 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 辅之; 若其不才, 君可自取” 的话成为了不堪重负之言, 他答应以生命作担保—— “臣敢竭股肱之力, 效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 他付出毕生心血, 坚决不退缩. 刘备及其部下毁掉了孔明一生功业留下残局,并给予他一个无法摘下金帽。

  在他上表刘禅时,他说:“如果不去打败贼寇,王业也将毁灭,只是被动等待毁灭,跟谁比起来更惨?尽管已经看到蜀汉注定会灭亡,“日夜忧叹”,但他必须承担责任,在没有任何机会的情况下,“竭尽驽钝,恢复汉室”,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理由——“报答先帝”!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残酷的人生,敢于面对鲜血淋漓。”孔明听到了另一种呼唤——支撑中国文化精神两千年的强烈声音——大义!意气相投,可以托付生死,这是江湖豪杰的情怀,而一旦遇见明君,则终生想要报答,奉献一切,即使九死不悔。现代人难以理解古代中国人对“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愿为君主舍生忠节。然而在需要君主的时代里,孔子及其他先贤所倡导的忠贞舍生精神显得极其高尚和崇高。孔明用智慧和生命追求大义,在上表时说:“我将竭尽全力至死方休。至于成败得失,并非我有能力评断之事。”

  明知不能胜利却仍然前行,成败难料,道德责任重担。孔明放下对像闲云野鹤般隐居生活的向往,每每让我泪流满面的那句“竭尽全力至死方休”。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于是,他书写了自己后半生。虽失败了,却成为千古英雄。

  孔明壮志未酬,并非怀才不遇。历史常常冷静且有时残酷无情。就如同司马徽所说:“孔明虽得到了好主公,却没能赶上好时机啊!”站在历史舞台边缘的我们只能远望当年星光陨落、秋风凄冷的五丈原场景, 有感而发——英雄命途多舛。

  历史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无法改变。“分开久了必会合并”,但这个“合并”者并非孔明。唯有那些忠诚于大义、成就伟业者才能被称作诸葛孔明。

  每次掩卷思考着风云变幻、喧嚣历史舞台上究竟谁是真正英雄?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面对隐藏实力和谦逊谨慎的刘备时说出“当今天下英雄, 唯有使君与操耳。”然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却被称为奸雄,“率民渡江”虽治国略稍逊色但刘备则被誉为仁君。只有像孔明那样具备德才兼备者才堪称真正英雄。

  英雄在某个特定时代就像火种摆放在枯木中一样。时势或许塑造英雄也可能阻碍其崛起, 但任何情况下都缺少不了英雄!历史永远由人民书写, 而时代永远需要英雄精神!

  站在历史舞台边缘看向孔明, 只想说:

"观察着纷繁人物, 这还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