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文档

沧浪之水读后体会

时间:2024-03-06 13:26:06 综合文档

  【简介】本文是热心会员“ji”整理的沧浪之水读后体会(共3篇),供大家阅读。

篇1:沧浪之水读后体会

  近半月来,终于抽出时间将这本书读完,实在是不易。这部小说是我两年前就开始期待的一部当代官场小说,没想到直到现在才得以一睹为快。尽管我并非身处官场,但所谓的“职场”对我而言也有着类似之处。琐碎的公务让我疲惫不堪,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事务更是让我焦头烂额。曾经能够静心阅读一上午的时光已经成为奢望,记忆力也不再如从前,赞美与激动转瞬即逝,令人羞愧。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本书以及其他作品。

  过去一年里我看过《国画》,还有多年前阅读过的《大雪无痕》、《天网》、《深牢大狱》、《驻京办主任》(只看了第一册)和《沧浪之水》等作品。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侧重点,《国画》和《沧浪之水》属于官场小说范畴,引发人深思;而《大雪无痕》、《天网》和《驻京办主任》则属于反腐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令人乐此不疲。随着岁月流逝,我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执着和天真。人类在演化中不断进步,而我又何尝例外?

  谈到这本书吧。与《国画》相比,在我的看法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刻画出了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普通人类别具血肉之躯、爱恨交织的特质。作家通过描绘草根气息和人性情怀展示了高度洞察力和敏锐分析力,让我们见识到真实世界中那些紧紧相连、振奋人心、毫无虚假掩饰之处。书中对人性百态、世情冷暖残酷而真实的解读至今仍具有启迪意义。总的来说,这部现代版“官场现形记”揭示了社会百态纷杂错综复杂无法遁形的真实面貌。

  我并不打算深究此文中琐碎的细节,也不想困执于作者时而深情款款时而慷慨激昂的对错辩论。作者对所谓真相、事实、思考、现实、幻想等一系列矛盾观念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思考,这种探索是足以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并值得沉默思考的。

  在书中提及,一切皆为转瞬即逝,一切皆为过程。因此,那些能够在现实中抓住自己的人,便是理解本质、守护永恒的人,他们既是失败者中的胜利者又是胜利者中的失败者。看来人类就像不停地重复着同一个谜题游戏,当游戏结束时,却又重新开始。

  可怕的现实与残酷的境况令人畏惧。当人类完全融入社会大熔炉之后,我们将会留下什么?从遥远到近处,我又在哪里?我不敢去想。而这正是该书留给我们人类的另一个永恒课题。

篇2:沧浪之水读后体会

  今天,借着一次犯错的机会,我想倾诉一下对作者闫真创作的小说《沧浪之水》的深刻感悟。这部小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主人公池大为的命运和心路历程让我感同身受,直击灵魂。虽然是十多年前读完的作品,但至今仍历历在目,一直想要表达读后感受,却未能如愿。近年我再次翻阅这部小说,发现自己又有了新的领悟。此后,我也看过闫真的新作《活着之上》(20xx版,荣获首届路遥文学奖)以及他早年创作的《曾在天涯》(1995版,在海外被称为《白雪红尘》)。综合来看,《沧浪之水》可谓是闫真最杰出的作品,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高峰之作,思想深邃、情节生动、文字流畅,堪称当代珍品。

  《沧浪之水》描绘了医疗卫生系统内知识分子池大为的心路历程;而《活着之上》则展示了教育系统内知识分子们的成长轨迹。尽管两个故事不同,但情节中却有相似之处,有时在阅读前段就能预料到后文发展,可见作者已呈现出某种同质化趋势,并且难以再次达到巅峰。

  至于早期作品《曾在天涯》,它描述了海外留学生求学经历,给人留下思想尚未成熟、情节不够生动的印象。我始终无法完整阅读这部小说,缺乏足够兴趣去认真探究。

  《沧浪之水》这个书名源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汉北地区传唱的民歌,《孺子歌》作者已不可考证。后来屈原在《楚辞·渔父》中也引用过这两句话并广为传颂。故事情节引人深思,《沧浪之水》反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内心挣扎与抉择之道——即要么投身官场顺应规则(厚黑学盛行)、言不由衷、阿谀奉承;要么坚持原则、捍卫初衷,在治理国家方面立功——二者选择让人备感痛苦。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都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期望“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但如果为了晋升而委曲求全、阿谀奉承甚至背弃良知,则必定身心俱劳、人格分裂。

  池大为,是一位中医学院的医学硕士毕业生,被分派到省卫生厅工作。从小耳濡目染父母教诲,他深谙为人处世之道,正直坦荡,了解世间百态,怀揣着希望能以医术拯救众生于水火之中,解救百姓于困顿之际。然而,在卫生厅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池大为从未迎合奉承、制造假象,尽管业务能力非凡,却始终未能获得职位晋升,仍默默从事着最基层最辛苦的工作。家境拮据,居住在简陋筒子楼里的他与妻子董柳对此颇有怨言。

  与池大为同时或稍晚进入卫生厅的同事们因通晓官场规则、善于取巧讨好上司,在短时间内便获得了职务晋升和待遇优厚。相反地,池大为所受尽是心灵挣扎和痛苦折磨,渴望迎来人生重要转折。

  终于,这个转折到来了。池大为的妻子董柳是卫生厅附属医院的一名护士,技艺高超被誉为“董一针”。某次,省卫生厅原厅长的孙子病情危急,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哭闹不止,并且其他护士多次失败尝试打针致使状况恶化。老厅长心急如焚。就在关键时刻,董柳主动请缨前去施打针剂。意外发生:一针下去竟神奇见效,孩子康复无忧。由此可见,“董一针”成为老厅长家中救星。

篇3:沧浪之水读后体会

  “在涟漪的水中,清澈之处,可用来洗净我的头缨;浑浊之处,则足以沐洗我的双足。”

  这段话源自于屈原《渔父》,一直在质疑着每一个思考此问题的人:在面对世事变迁和深思高举的生活哲学中,如何平衡个人的价值取向。

  主角池大为出身贫寒,境况艰辛,经历与绝大多数乡村孩子相似:奋发读书,成绩优异,唯一目标是通过优秀表现获得功名利禄,通过勤奋工作赢得职位;他正直善良、具有社会道德感和责任心;进入社会八年后的挣扎历程中,不断与外部势力抗争、与内心挣扎,在本能求存与利欲望间摇摆不定,在最终未能坚守信念和标准下,被这个残酷时代所吞噬,做出了他曾不愿意见到、更不愿采纳的行为,最终成为厅级官员……之后,他在工作和生活上游刃有余,轻松掌握规则后却时常陷入恍惚状态,看似原本的自我逐渐模糊消失,在涟漪水面之下,无论清澈还是混浊都归于孤寂。

  这本书让我一口气读完,并非因为精彩的描写,更因其真实性。最初只是观察主角,体味描述中人物遭遇,渐至恍惚、漂移之际竟然见到了自己——池大为变成了我自己。仿佛再次阅读日记般反思、感悟。这难道不就是每个体制内者吗?不就是我所在单位吗?我的组织、领导和同事们……因此我认为真正的创作,并非让读者旁观而是使你在阅读时潜意识里屏息凝神,在场景中流连,在情节中共鸣,在心灵上共鸣。

  凡成功者皆历尽艰辛。池大为如此,体制内绝大多数亦如此。别看他成功辉煌背后却有无数次失败经历。“别人怀剑珍藏, 我则笔似刀锋”、“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这些仅仅是简单成长预言和价值观设想。仕途成长环境才是造就人极度折磨、撕心裂肺、夜不能寐的地方。因此物质匮乏往往小于精神困苦, 成长之路艰难必然化解于职场险恶。

  池大为的前生如同一泓清泉,令人心生好感。他品学兼优,才德俱备,是个优秀的好学生和好孩子。然而初入职场时,却颇具悲情色彩,事事不顺,处处碰壁,每况愈下。中期的拉锯斗争让人忧心忡忡,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伤痕累累。随着时间推移,池大为逐渐驾轻就熟并步入佳境。然而这一变化却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和唾弃,因为他已经背弃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沦为体制内的标准人物。

  我深信池大为的转变是合情合理、正常必然的。相对于环境来说,人显得微不足道;在环境面前,人类从未有过挑战的资格。人性使然,追求利益避免伤害是本能。简言之,每个人都无法超脱尘世俗务,在改变中寻求所需,在适应中避免受伤。多样性最终会走向同质化,个体特点将被磨灭。这便保证了体制内的统一性:外表各异、内核雷同、组织稳定、工作目标一致。这种完整的体制生态既根深蒂固又运转良好,难道不是吗?

  然而即便如此,池大为也并非全盘屈服。或许更确切地说是他在屈服中保留了些许坚持。他没有明言抗衡,在屈从中带着读者领略到屈服之苦与无奈之辛酸。他或许选择保持沉默,或者其实已经说出但效果不及默默承受更引人深思。他最终成为一个探讨课题,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两难思考之种子——清浊无常、岁月如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