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读完《理想国》后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3-12 12:49:34 心得体会

  以下是热心会员“fphew9”整理的读完《理想国》后的心得体会(共3篇),以供参考。

篇1:读完《理想国》后的心得体会

  《理想国》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杰作,它不仅是哲学探讨的纲领,更是一部政治家的治国大计。全书以“理想”为中心,涵盖了诸多议题如国家统治、正义与非正义、民主、法律、教育等。柏拉图通过对话辩论的形式,将自己对于正义和非正义评价的理念融入其中,展现出哲学家的胆略和智慧。

  文中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探讨理想国家与政治、正义与非正义、民生与国人。柏拉图谈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仅依赖个别人的力量或责任,而是全体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各行业各司其职,相互依存发展,国家才能真正繁荣,人民才能得到安定。”这种观点凝练地表达了国家兴旺与每个人努力息息相关的道理,深刻启示着我们。

  在谈及财富和善恶时,柏拉图指出:“虽然贫穷本身并非可怕,但富有却要警惕邪恶;那些邪恶的富豪老年时也难得平静。”他还强调:“希望总倾向于正义和神圣之灵魂:它是老年者的抚慰和旅途中的伴侣,在面对不安之灵魂时具备震慑力。”柏拉图的言论如今仍然教导着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道德缺失时代应当重视事理胜过金钱。

  谈及“国家力量与法制问题”,柏拉图认为:“我们建立国家并非只为少数享有幸福,而是为全体百姓带来幸福。”他强调:“用人需因材施教,无一例外。每个人根据天赋分工尽责,则整个国家或城邦变得统一而不分裂。” 柏拉图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关于国家目标设定以及用人机制方面唯贤任用、充分发挥特长等思考,在今日中国也值得深思。我们当警醒于未来前途之忧虑,并从此处良知引领。

  在柏拉图的中篇著作《正义与非正义》中,他探讨了灵魂内部统治与被统治部分之间的关系。柏拉图强调指出:“正义的形式源自于灵魂内部统治与被统治部分的和谐结合,而非正义则是由这两者的分离所导致。”他进一步强调道:“无论何时何地,执政者都不应该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人民利益。领导者应当以人民利益为重,言行举止皆应从人民利益出发,并保护人民权益!”柏拉图认为:“正义即智慧与善良,非正义则是邪恶与愚昧。正义胜过非正义。”“一个拥有正义灵魂的人将享受美好生活,而一个拥有非正义灵魂的人将过着悲惨生活。正义带来快乐与幸福,非正义带来痛苦与悲惨。”

  他还提到:“上苍所赐予世人的种种快乐,皆赋予那些真心向德行追求者。”“正义是最高境界的善良,在于它能实现最优秀的东西。优秀之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结果优秀、本身更加卓越。”柏拉图对非正义进行了定义:“对本国从事有害之事即属于非正义吗?”对于正义的诠释则是:“当国家内三类自然之人各司其职时,国家被视为符合正义;国家因这三类人在各自阶层展示出其内在品质、情感和性格而被认为具备智慧、勇气和节制。”柏拉图还深入探讨了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当今充满物欲、肉欲泛滥的世界中具有启示意义。他指出:“理性和激情经过良好教育培养后,使得个体更加端庄,监督并引导着个体贪婪无度的天性;欲望和贪婪填满所谓肉体享乐而不断膨胀,使得个体不再遵循天性规范,试图支配超越其掌控范围之事物,从而使生命失去意义。”

  柏拉图认为:“美德是灵魂健康之表现,既美丽又坚定不移;邪恶则是灵魂疾病之象征,丑陋软弱。多行善事可培养美德;多干坏事可滋生邪恶。”在《理想国》中阐述了重要观念——追求正义而非非正义,在国家中代表公平与公正,代表广大民众利益,而不仅仅代表少数特权资产阶级利益。人民利益至为重要。我记得年少时曾立下誓言:“祖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在下篇《国民与民生》中,柏拉图强调教育是国家民生基础,并决定着国民素质。他强调学习即爱智慧即哲学。“孩童早期教育应始于美好道德思想灌输”。通过这些学习,更加清楚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责任与使命,在提升国民素质、全体人幸福生活、促进祖国强大方面贡献绵薄之力!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他提出了哲学家应该治理国家的观点。他认为那些具备探索哲学天赋的人才有资格成为领导者;而非哲学家出生的人最好只是追随者,不适合担任统治者角色。对于柏拉图而言,真正追求知识的人将一直探寻知识的本质,这种追求是由其对知识的热爱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止步于表面,而是坚定向前,在获取知识的旅程中永不退缩或变得麻木。直至他们将思想与事物真实属性相连接,并将心灵融入其中,从而产生智慧和真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获得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帮助成长,使自己摆脱最初时的困境。真理之路上必备两样东西:一个是健康公正的灵魂;另一个则是理性节制。

  在柏拉图笔下,“可知世界”往往在最后才显现,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当美好被揭示时,人们认为它即光明之源。在可知世界中,美本身就象征着未来神明之形象,因此也是智慧及真理之源泉。所有凭借理性行事、无论在私人生活还是公共关系中都秉持理性原则的人都能抵达美好理念。马克思曾说:只有勇敢攀登科学高峰者方能取得成功。我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在父亲指引下树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期间又深入研究西方哲学,在不断探索中感悟真理奥秘。

  夜深人静时,在台灯下静谧室内,老父安然入眠,我仿佛与两千多年前伟大圣贤跨越时空进行交流对话,聆听先贤教益并感受心灵净化。阅读大师之作、开启个人独特之路、确立前行方向——这便是我阅读经典著作所获得的最宝贵收获!

篇2:读完《理想国》后的心得体会

  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有着本质上的共通性,虽然规模不同,但本质相同。只要证明了一个城邦是正义的,就可以推断出个人的正义也是美好的。那么,什么样的城邦才算是良善的呢?根据城邦各方面的要素来看,一个优秀的城邦应当具备智慧、勇气、节制和正义。

  如果我们将审判案件视为维护正义,那么正义就意味着保障每个人既不侵犯他人利益也不被他人侵犯,因此城邦的正义在于让每个人履行其职责,拥有自己的财产,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假如城邦内部三种角色——守护者、商人、辅助者相互干涉、互换地位,这将导致国家走向毁灭。反之,只有三者各司其职,即表现出正义精神,国家才能够繁荣昌盛。这说明了城邦的正义是值得肯定的。

  而个人的正义同样指向个体内部理智、激情和欲望各司其职,在内心深处协调一致:理智制定计划并发挥领导作用;激情配合并听从于理智;欲望则服从理智管理。只有当这三者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时,个体内部才能够和谐统一。相反,若各部分相互干扰、激情或欲望试图取代领导地位,则很容易引发各类恶劣问题,比如放纵、胆怯和愚昧。

  由此可见,在个体内部,正义胜过不道德行为。

篇3:读完《理想国》后的心得体会

  曾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其著作必定晦涩、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一直认为像《理想国》这样在西方哲学史上辉煌的巨著一定写得晦涩难懂。然而,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依旧无法洞悉其中奥秘,也无法深刻理解其深层含义,因为它犹如空中花园,须有足够思想台阶才能攀登,但它带给我的启示却是深远的——尽管只能仰望而感叹,道听途说而沉思,片言之词而感悟。实则,经典之影响力,并非天马行空的文句所在,亦非震耳欲聋的论断所在,乃在于其赐予世人幽暗闭塞观念世界一道耀眼闪光。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名、对话体式撰写《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首次系统探寻正义问题的着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更是全西方哲学甚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之哲学家与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则为柏拉图推演出之一个充溢正义与美德之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书中核心思想乃为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当藏身象牙塔死读书毫无用处书呆子,应勤奋实践并争取政权。政治家则应对哲学怀有向往,并不断追求自身在哲学上进步,并以哲学思想治理民众。

  理想国旨在营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之正义国家,在此宗旨下,柏拉图早即开始探讨何谓正义之国家及究竟何谓正义?柏拉图首先询问周遭各色人物对正义见解:有者称正义即偿还债务;他者称正义即强者利益。柏拉图对于正义探讨始于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区分。古希腊对正义讨论皆视为个人品德,属时代重视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气、节制)之一。柏拉图觉得个人品德属微观世界抽象难明需借助显明宏观事物说明。柏拉图采取论证方式以城邦比拟个人,并透过阐述城邦正义来阐释个人正义。其认为真实正义非表现外部城邦“各司其职”,而是内部“各司其职”。意即真正之公道者禁止灵魂内部各部分相互干预及起其他部分作用;应安排好真我事务确保自我主导自我内部秩序完整友善;非公道则指三部分间斗争干涉灵魂一部分反对整个灵魂企图主导内部。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开了对理想社会的描绘之门。柏拉图原本旨在探讨个人正义,为此以城邦正义作为比喻和铺垫,然而他却借此机会大谈特谈关于理想城邦。这种论证方式启发后人领悟到:除了个人正义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甚或国家制度的正义。随后,人们就开始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等议题,并产生了许多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思想成果。相较之下,我国古代并未涉及国家正义问题的探讨。尽管古代中国有对个人正义的思索,但其主要集中于个人责任和行为规范,几乎没有触及国家体制的正义层面,因此在深度上远不及西方对正义探讨之广泛。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一向认定君主制是不可动摇的天经地义。

  假若没有西方思想的灌输,我们或许至今仍深陷于帝制或君主专制体制之中。当提到如今社会时,正义始终是备受推崇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共鸣。然而,“正义”究竟何谓,恐怕许多人无法给出确切答案,即使有所回应也可能含糊其辞、易被有思想者用柏拉图式反驳击溃。社会现象错综复杂、民众态度迥异,在某处被视为“正义”的事物转眼便变得荒诞可笑甚至极端不道德。简单目光评断事物常显片面性,多角度思考则难以得出清晰结论,在生活中只能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