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心得体会

时间:2024-02-26 22:10:21 心得体会

  【简介】本文是会员“huanxincilushi”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心得体会(共3篇),以供借鉴。

篇1:亲爱的安德烈读后心得体会

  “我明了他心怀爱意,但是,爱,并非喜欢,爱,并非熟悉。爱,则是许多不喜欢、不认识、不对话的托辞。有了爱,仿佛便可省去正常的交流。不,我绝不愿掉入此误区。虽失去幼稚的安安无伤大雅,然我可结识成熟的安德烈。我期望理解这位人。我渴求理解这个年方十八岁的灵魂。”──MM

  “你为何不尝试融入我的时代、网络、世界?你何以不花些光阴,精心思索‘打扮’之事,置办些名贵、上乘的服饰来着装?你为何不偶尔造访一处素未谋面的夜店,聆听一曲从未闻及的音律?莫非你已老到不能再接受新事物?或者说,你已固定于某种形态,更甚者是,自己竟察觉不出已变得僵化?”──安德烈

  首先,在这部作品中感知到东西文化间的分歧。书中所述总能洞悉安德烈的释然,他过着充满乐趣的生活,畅饮作乐、畅谈人生、倾听音乐、举办派对、周游列国……简直五彩斑斓、丰富多姿。似乎从出生起,我们早已计划好人生蓝图,勤学苦读所需好大学;因而老师、校方、家长、社会……周遭环境皆弥漫着此思绪。此种思维如同空气般始终环绕在我们四周,在我们成长路途陪伴左右。然与安德烈相比,我们失却颇多珍贵经验。安德烈视“性情摇滚”为隐晦比喻,指涉生命中点点快乐。或许安德烈自由自在,日日体味此等快乐和自在,并毫无牵挂地享受其中。身处中国文化浸润之地,我们无法像西方子弟那样像安德烈那样生活轨迹万变、拥有其经历。但我欲言语者是:生命匆匆而过,请活得奔放放纵毋遗憾方显真实存在意义所在。此亦吾从本书领悟。

  次之,在本书中更深感两代人之间距离与隔阂,并体悟到父母理解认识成年子女内心渴望以及对子女始终如一持恒之爱意。实则身边包含吾在内诸多人与双亲沟通甚少,缺失适当形式机缘导致两代间产生难以逾越之壁垒。虽已组建家庭却发现自己日益孤单寥落,并渐行远离愿分享更多事务于双亲而友人或许比儿女更了解己心情景者甚多。“近况如何?”“尚可。”“金钱是否足够?”“充裕。”仅止于此耳!我们皆察觉到如此变化却无人愿或关注是否应调整部分情况。余想推测:父母抚我至成人并非愿见我走向如此结局。

  阅读《亲爱的安德烈》后,我被深深启发,学会了如何与每天在校园里遇到的那些年龄约莫12岁的学生相处。每个学生都是一本独特的书籍,作为老师,我们需要不断地翻阅这些书籍,因为它们永远不会重复。一个学生读起来是好是坏,取决于老师是否有爱心、智慧和艺术。优秀的老师应该是出色的读者,正如龙应台所说,要了解一个18岁的人,你得从头开始学习。对于我们而言,要了解一群性格各异的12岁小孩,首先要做的就是蹲下身来,并将自己杯中的水倒空,只有清空自己才能给予他们表达意见的空间。

  随着现代传媒飞速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许多问题并非只有唯一答案。因此,在与学生交流时不要带着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去讨论,因为没有人喜欢被说服。我们需要善于抓住机会进行有效沟通。在交流中,我们应该花80%的时间倾听他们的想法,并且避免以权威姿态对他们施加命令。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改变自己,我们就能够与家人、同学、老师建立起彼此理解的桥梁。当雨后彩虹出现在桥梁上方时,美好也将绽放!

篇2:亲爱的安德烈读后心得体会

  我是一位“全新”班主任,同时也是一个“崭新”的妈妈,全新的原因在于每一天都充满了新的挑战,学生们与昨日相比都有所变化,孩子们与前一天也大不相同。我需要经过“岗前培训”,才能获得“持证上岗”的资格。我深知教育之路不能重来,错过就意味着遗憾,因此我阅读了大量关于育儿和班主任工作的随笔书籍。然而,书中的各种成功案例无法预测一个符合家长期望的孩子。育人不易更加困难,我不仅在指责那些不负责任的家长,还发现了更多尽心尽责却备受痛苦之苦的家长。在努力解决自己孩子问题的同时,我也关注着班级里38个学生。以往总是按照教育专家的视角撰写指导书籍,感觉自己信心十足,但实际工作中却屡遇阻力。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偶然间伴随着《孩子你慢慢来》同时被我买到,给了我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更准确地说是从一个16岁少年的视角帮助我了解我的学生。“亲爱的安德烈”由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儿子共同创作而成,在书中他们透过书信方式互相理解。故事大致为:龙应台前往台北担任职务时,将14岁的安德烈留在欧洲。当龙应台任期结束返回时,安德烈已经成长为一个小伙子。龙应台发现在这四年间,虽然儿子长大了,但母子之间却多了一道无形墙壁,在许多问题上产生分歧。两者处于不同世代、不同国家及文化背景之间。因此母子二人花费三年时间通过书信方式进入对方内心世界,最终实现了真正的心灵沟通。龙应台“第一次认识到自己18岁儿子”,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理解自己母亲”。

  安德烈在书中向母亲写道:“妈妈,请注意你对我的语气和态度,并没有把我当作21岁的成年人看待;你虽然给予我足够自由,但你是否意识到?你既给予又认为那是你授权或施舍。”书中充满这样锐利直白的片段,明确提及安德烈希望母亲停止像对待孩子那样对待他,并期望自己能够独立成长。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书籍,《亲爱的安德烈》展示了学生们需要看到“妈妈、老师”真实面貌。

  曾经在我的身边,发生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故事。我们班有一位女生,在学校里成绩优秀,担任班长,个性鲜明、富有创意。她备受同学们喜爱,在校园里活泼开朗,然而回到家中却变得另有所指,沉默寡言,整天埋头玩手机,将自己封闭在房间里,不愿与家人交流,将内心紧紧关闭起来,仿佛排斥任何阳光的侵袭。她不愿与父母交谈,在家中总是表示和父母无话可说,但和同学们在一起时却话不停口:分享学校趣事、好友近况以及自己的表现等等。我对于她与家长之间如此截然不同的互动感到好奇,我们都摸不透问题所在,更无法断定其优劣势。有些孩子乐于倾诉,认为快乐应该与他人共享,因此很乐于与父母聊天;而当父母了解到孩子的情况时也会倍感欣慰,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倾听,并非责备或过度保护。然而这位女生却避免与父母交流,觉得存在代沟无法沟通。

  如今的青少年更注重新颖潮流,在网络用语方面见多识广。然而部分父母并未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及偏好,导致双方缺乏共同语言,“网络”上下文使得家长与子女隔阂加深,内心更显封闭。

  虽未读完这本书,《书信》展示了两位作者从各自世界出发、彼此对话直至最后相遇的美妙旅程。每次微小沟通都深深打动我,仿佛找到最佳方法去解锁对我、对孩子、对学生最有效的方式——那就是及时沟通、宽容包容以及相互尊重,在消除时空和文化差异的同时实现连接。

篇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心得体会

  我们同样是两国人,中间隔着一道文化之河。——龙应台

  龙应台眼中的香港与安德列眼中的香港截然不同,虽未至完全异曲同工,却有明显差异。这源自他们对香港的观察角度迥异,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

  安德烈认为香港缺乏文化内涵,主要原因在于香港人生活缺乏情趣体验。香港生活节奏过快,到了何种程度?甚至无法停下来回顾过去、反思现状。这种机会都被剥夺了,更别提享受生活了。我曾在香港街头驻足,车水马龙、匆匆行人比比皆是,不知不觉跟随快步伐进入高速模式。稍微放慢脚步便感到焦虑不安,好像错失了什么重要时刻。于是原本惬意的旅行计划发生改变,由纯粹享乐转变为必须按部就班完成的任务。接着大家都争分夺秒地购物、赶景点、品尝小吃。为何如此匆忙?为何一口气做那么多事?我们是来休闲旅游的啊!留下一些遗憾又何妨,给自己一丝惊喜如何?

  从这个角度看来,“逗留”二字恰如其分地置于“文化”之前。无法逗留的本地居民导致游客也无法逗留,形成了恶性循环,每个人都急功近利地完成任务。这种环境造就了飞速循环的社会模式,适合那些拼命开发能力谋求名利财富者。但却并非适合学术研究或深耕创作;即使有一部分人从事此类活动,大部分人也心系其他目标,并非真正追求精神财富。缺少逗留文化致使香港成为一个浮躁社会。

  香港人生活如此——周末加班、周日补觉、星期一再次启程。而留学生的生活则包含上课、探讨文化、品尝咖啡和啤酒、阅读、旅行、休息、再次上课、交流和再谈文化……无忧无虑。

  这两类人的生活差异显而易见,在香港人眼里或许欧洲学生过得才算真正无忧无虑吧。实际上香港人并非没有文化底蕴,只是被沉重生存压力所迫急于求成罢了,并不像欧洲学生舒坦悠闲。文化差异源自不同区域氛围塑造,在历史积淀上香港与欧洲名胜古迹天壤之别,要达到那样的氛围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