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读《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时间:2024-02-29 10:13:42 心得体会

  【导语】以下是网友“zhuoxinmao”整理的读《世说新语》心得体会(共3篇),以供参阅。

篇1:读《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近日翻阅了《世说新语》,感叹世界变化之快,沧海桑田。在这喧嚣的社会中,保持平常心显得尤为重要,其价值不言而喻。我赞赏那些能够在混乱时期挺身而出的人物,他们都拥有独特的才华和个性。或许有人认为他们过于古怪,是的,我也承认他们行事与众不同。然而,我更看中的是他们的才华。

  我钦佩他们的勇气和魄力。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自己行动上的灵活性还不够强烈。当然,我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的人。追求真实的自我是目前以及未来一生中我将不断努力追求的境界。书中涵盖了许多经典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回味。我愿与大家分享我的阅后感想。这本书中描绘的许多情节似乎就发生在我们周围,闭上眼睛依旧历历在目。我们并不觉得这些故事与我们相去甚远。确实如此,仔细琢磨起来,情况果然如此。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最近发现,在当今社会里发生类似《世说新语》所述事件实属司空见惯。这是我从阅读中所体悟到的地方。书中种种故事引人深思无数,使我对它爱不释手。

  比如书中提及“乘兴而来,无兴而返”这个故事颇具趣味性。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应根据内心真实需求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或暂停下来。我们完全有权利就所作所为做出选择,并无人可干涉我们抉择权利。只要符合个人意愿,并无违背常理之处,我们做出的决定即值得执行。

篇2:读《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仿佛置身于一个时髦又高雅的氛围中,甚至错以为这是一部当代作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说《世说新语》编纂于南北朝时期,是一部汇集历史轶事的著作。

  最终拿到手里翻阅这本书,我却有了一个“惊人发现”——哎呀?这不是收录故事的吗?怎么全都是文言文!对于文言文我并不感兴趣,觉得无聊,于是放下了这本书。然而再次翻开时,它却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原本《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篇章,每篇都述说一种思想或行为,并收录了大量历史小故事。每个故事下方还配备有注释与译文,让我能够顺畅阅读。

  那么,《世说新语》都讲述了些什么呢?其中涵盖许多家喻户晓的名人轶事,比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同时也包含许多我之前从未听闻过的故事。通读全书,真是收获颇丰。

  阅读这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好书后,心中感概万千。

  首先,这本书编排得相当出色,将历史凝结成简洁生动的小故事,使读者感觉仿佛在阅读一本富有情节的小说,而非枯燥的历史记载。此外它进行了多方面分类处理,并分成三十六章节,便于查询、清晰明了。

  其次,在故事传递道理的过程中,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人物展示我们能够明白哪些人值得学习借鉴、哪些人应被列为“反面教材”。

  最终,这本书带给我诸多知识启迪,在认识历史之余还学习到了古文。随着对古文的积累阅读增加, 我渐渐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些规律性,并逐渐领悟到古文的格调和韵律。理解了古文字词所代表的意义。这样一部优秀著作, 谁会不被其所吸引呢?

《世说新语》开拓了我的眼界, 意外地发现历史与古文碰撞出知识火花。由衷希望大家共同来品读这部精彩之作, 体味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礼乐传统!

篇3:读《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鲁迅笔下的《世说新语》即被誉为“名士的教科书”,冯友兰更将其称之为“中国的风流宝鉴”。这部作品包含三十六门,上千个故事,每一个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时人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和漂亮的风貌。

  在魏晋时期,名士们外表展现出清谈、饮酒、服药等行为,但内心却向往高逸飘然之姿。他们放浪不羁,不受物质所累,心灵栖息于玄远之处,即是真正的隐逸者。

  纵使洪流汹涌,他们也像庄子笔下那只鲲鹏扶摇一样向往自由自在;有人渴望与自然共存共生。手握着一卷《世说新语》,穿梭于魏晋时代的风雅之中,暂忘尘世喧嚣,感受一抹超脱美好。

  《隐逸山林》由17个小故事组成一个微型社区,在编选过程中保持客观中庸的态度。选取其中事件既褒扬又批评,为读者呈现了当时名士们的精神风采和人格特征提供了丰富滋养。

  投身于山水自然之乐常常意味着抛开烦琐杂务、音乐喧响,在这种情境下,人体器官成为最好与自然和其他人交流沟通的媒介。

  第一则故事中,魏晋士人豪放不羁,享受恬静怡然之乐,并通过高超精神展现出脱俗言行—挥毫谈玄奥、登高眺望远方,在这种洒脱胸怀中大显身手。阮籍寻找传闻中真实存在的圣贤进行讨论而未果,在长啸声中得到回应——甚至引来数个同道相赞之声,在此可见他们无拘无束地交流兴趣爱好,心灵契合并非依赖言语交流太多,因为言辞总显得拘谨生硬,无法与大自然造化相比较。

  第六则描述王羲之评价阮裕“此君近不惊荣辱”,与古代隐者沈冥相比也毫不逊色。阮裕只凭内心感知,并没有过多被外界干扰影响内心平静,因而能够达到超凡脱俗,“不以外物带来快乐或伤悲”。第十七则郗恢赞美谢敷“从容应对”也是出于同样原因。无所图求,则能轻松释怀。

  面对隐逸生活方式,每个人对于追寻真我都有着独特诉求。有些人坚如磐石、坚定不移。

  嵇康因拒绝投身官场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理由是“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这是第三则;而第九则讲述翟汤年少时断绝与好友周邵往来只因周邵入仕。第五则描绘“骠骑将军第以高情避世”,何充将军劝其入仕, 其弟认为已经名誉可就,“何必降低身份”。

 面对官场权谋变化, 隐士们选择"逃离"状态, 拒绝加入政治斗争, 对他们来说名利官职只是累赘, 他们甚至厌倦去争取. 总会有人顽固反抗, 有些人被外物吸引而动摇. 能看清本心者总会坚持前行, 即使要穿过浓重布料包裹日常生活, 但内心依旧如诗书气息般清新明朗.

隐士始终在路上, 有些人一直前行, 有些后来居上, 有些半途转头. 精神如水般灵动变幻, 名士们对待自我的标签亦如此。

  第四则:李廞以清贞有远操为荣,身体健康,不愿从事婚姻和官职。王相因其高名招来礼遇,并任命为府掾,使得他由隐士转变为出仕之人。

  第七则:人们建立“孔郎庙”来纪念车骑将军孔愉所建,因为他少年时就有隐居的志向,在独自睡眠时用歌声自勉,常常游历名山。

  这样的人,一旦进入官场就会失去隐士的美誉吗?并非如此。有些人由于个人原因无法顺利步入仕途,只能依靠外部力量——美誉。但是一切都不能“无中生有”,必须有真实的内涵才能被美誉所称赞;虽然后来担任官职,却曾经隐居过,并且与普通人相比具有更高的境界。

  刘驎之在第八则中的行为让我联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高超率真、通晓史事,接受了作为官员应得的金钱却全部分发给穷苦人群,即便到达官位也可以全身而退。享受与民同乐的隐居乐趣,别人是无法理解的;就像第十二则中的戴逵和哥哥一样,“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这展现了每个人独特的格局和境界,在隐逸生活中也存在着高低之分,始终取决于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