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探索新课标学习的心得分享

时间:2024-03-02 17:30:37 心得体会

  【前言】本文是热心会员“isc70”分享的探索新课标学习的心得分享(共3篇),以供参阅。

篇1:探索新课标学习的心得分享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场所,更应该将物理科学的最新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纳入其中。此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因此,在构建物理课程时,需要让学生经历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并进行基础的科学实践探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经历基础的科学探究过程,塑造科学态度和精神;这门课程旨在提升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一、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

  1、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2、从日常生活引入物理概念,将物理知识延伸至社会层面。新的教学标准更加关注社会实践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例如:通过清洁燃料车了解环保意识;计算平均速度来规划火车出行时间;利用水果电池探索能源转化;深入研究电冰箱技术参数等等。

  3、强调教授过程和方法,注重科学研究探究,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新教材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核心,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改革传统侧重书本教育辅以实验方式的模式,提倡多元化教育方式。在义务教育中,应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之道、增强未知领域探索兴趣与能力,并树立对于科研本质及价值观念。因此,新标准极力强调科研探究性质。在“内容标准”中,“研究”被并列于“内容”,详细介绍了主要研究环节、表现出来的研究能力以及具体案例。

  新标准将“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之一,并列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同于以往大纲之处在于描述了除“了解”、“认知”等结果动作外还使用描述过程动作来表达对于透彻了解需求,“体验漂浮力大小”的过程即为一例。这种说法展示了一种信仰:相较于过去义务教育中出现过地点比较起见更加着重于进修历程。

  4、渗透各个领域专业性并关心领域开拓发展, 加强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教育

  科技与社会互动,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主要趋势。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也受到社会发展的限制;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引发了环境、资源等一系列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注重科学本身,缺乏对科学意义的探讨,应该以物理学内容为基础,融入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强调不仅提出实用建议,更要培养从社会角度思考科技问题的意识,将人文精神融入科学课程。

  二、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挑战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教材、理念、方法论和评价体系,广大教师需要迎接更高层次的挑战。

  1、更新教育观念:全体教师需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内涵,更新视野,注重所有学生的全面成长,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看法;特别关注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提倡多样化学习方式;强调过程和方法导向教学;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综合培养目标(三维目标体系);加强创新课堂设计、作业布置及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

  2、拓展知识领域:从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可以看出,新物理课程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强调跨学科渗透,使物理走近社会、贴近生活。它不仅延伸到日常生活各方面,在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等领域都有涉猎。因此未来物理教师需不仅是“百科全书”,还要是“技术专家”,擅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物理教学。

  3、关注更高层次的物理课程:传统上老师只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在今天则需要更多关注整体课程目标选取和设置。新的知识选取和难度要求服务于整体目标,在庞大的物理知识系统中,不同知识可达到相同目标。因此,在明确总目标后,在知识选择和难度设定上具备一定灵活性,赋予老师更多主动权。这是新旧两种物理课程最重要区别之一。在设置上,《大纲》过去对目标要求非常具体如认知级别等级范围广泛而模糊,在今天则更强调原则性与规范性,并且着眼于以法规地位确定目标而非依赖于单纯教材。

篇2:探索新课标学习的心得分享

  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想授课出色,就必须对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了如指掌。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小学数学的新课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现如今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究竟意味着怎样一门学科呢?通过再次研读小学数学的最新课纲,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我得出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教师必须成为永不停歇的求知者。要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自身必须拥有先进且与新课纲相契合的教育理念。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永远在学习”的角色。除了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不断汲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最前沿的成果和知识,提升人类认知水平、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使自身不仅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更能够拥有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教育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是被视作“一桶水”,而应该被看作是“源源不断流动的河流”。时代已经不再适合“满而止”的观念。

  其次,在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下进行探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言:“真正的教育是双向共鸣之旅”。在新的课程设置中,传统意义上老师只负责传授知识、而学生则负责接收知识的局面逐渐演变为老师与学生相互启迪、共同进步、共同分享成果。彼此间将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构筑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友谊般关系,打造和谐融洽、开放包容、互信尊重、相互理解情景,并营造良好互动氛围,在这种情景中让学生享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并形成自主求知心态、勇于探索欲望以及积极创新态度和积极进取人生姿态。这需要老师与同窗间建立平等紧密合作关系,从而达到共同协助构建认知目标。

  在日常实践中可以从生活点滴入手创设出引人入胜问题情境,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们从日常经历和客观事实中出发,在解决现实难题过程中领略数学之美,并将所得数学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中去。这样便可拉近孩子与数学之间距离, 让他们感受到探索数学乐趣, 初步体会到数理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

  三、在教学中,紧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采取积极评价方式,更多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比如说:表现得相当出色!你的见识真广阔!你的想象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你的思维方式太灵活了!等等!这些赞美调动了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并增强自信心。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认识到要想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注重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说要确保基本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娴熟,同时关注每一位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拥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灵活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并且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备敏锐洞察力和丰富想象力。学生正处于塑造和定型人格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老师无形之中对社会文化中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影响。

  四、在活动过程中探索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途径。数学是一门关于模式的科学,在数与代数领域涉及大量规律、公式和算法。只有通过自身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真正获取知识、掌握计算方法,并提高探索和计算能力。例如,在教授《十几减9》时,老师首先引导孩子通过摆放小棒进行直观探索口算十几减9方法,并从中优化口算方法。在教授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时,适当的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口算方法,这样老师轻松上课、孩子愉快接受教育,在这种氛围下数学课堂才会真正有效果。

  总结来说, 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 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至关重要角色, 教材提供背景素材, 我们作为教者需要细心琢磨发现与数学相关素材, 使得教育内容日益充实完善; 同时, 教师需要不断汲取新知识, 掌握新方法以丰富自身内涵, 总结经验改进授课方式, 才能提升教育质量, 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去理解数理并促进数理发展.

篇3:探索新课标学习的心得分享

  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聚焦全体学生,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地位,以探究为中心推动生物学习。强调个性化发展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全面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第一、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教材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营造宽松、包容、民主的学习氛围。更新内容及时且富有启发性,提供更多探究机会,拓展思考空间。

  第二、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

  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协作式、探究式教学,并加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重视个别辅导,让每个学生成为主人,促进其个性发展。

  第三、倡导开放式教育信息化

  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利用计算机网络传播知识。引入合作式教育增强师生互动与合作,在开放式课堂中培养协作和信息处理能力。

  第四、提倡学习方式转变

  要求从被动机械转变为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要学”取代“要我学”。关键在于将课堂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主宰者而是引导者和合作者。

  第五、在新课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看、听、说、闻思全方位得到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当学生经历了认知的过程、培养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并激发了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他们就会对个人价值有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在新课程指导下,学生应该关爱他人,通过与他人接触、交流、沟通,懂得尊重和体谅他人。新课标要求将教育融入乐趣中,在情感中教育,在情感中打动。

  第六、新课标强调将实验变为现实

  实验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能力。不仅重视实验结果,更要注重实验过程。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也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材料、用具等由学生自行准备,而这个准备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分析和辨别的过程。

  第七、新课标强调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

  传统教学往往只关注知识获取,而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知识应用后果。这导致了死记硬背和机械记忆式的学习方式,所获得的知识缺乏活力无法付之于实践。如今的课堂无论是由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师生合作解决问题都离不开现实问题。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第八、新课标侧重于评价教学过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等终局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这使得学生轻视了自身成长过程,只注重结果。因此,在改革后的评价制度下,每节课都被赋予着评估任务——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展开实验等环节都需认真投入。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加强了整个教育过程,最终影响并提高了各项技能与能力。

 总结来说,新课程以学生为核心,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与探究精神;以创新为核心,注重培养创造力与激发创造欲望。而推动新課改必须从老师开始:师者高德范也;在日常工作中持续不断地更新自己,并贯彻落实新課标理念,在方法上进行创新改进, 努力成为一名称职成熟且富有责任心的生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