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4-03-13 11:18:48 心得体会

  以下是网友“yizhanyijiao”分享的中医学习心得体会(共3篇),供大家阅读。

篇1: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问渊博,探索其中医奥秘须谨慎。如何能够精通中医?普遍而言,我们需要先将教科书扎实掌握,除此之外,还需掌握一些独特方法。以下分享我个人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愿与您共勉。

首先,早走进临床,多实践经验,反复演练。

  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大学时期,我先通过四年的课堂学习打好基础,然后开始进行临床实习(大四时有过两个月的临床实习)。我深信,尽早接触临床是必要的,若推迟参与临床实践,对于提升医术并无益处。临床应该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否则,在教室里坐了几年之后再进入临床环境时,已经忘记了课堂上所学内容。

  其次,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疾病本质、治疗方法以及中医的有效性。如果不亲自参与临床工作,则以上所有只不过是空想虚构而已。我的体会是:多多参与临床实践可以获益良多。

  我们可以从每一个病人身上汲取经验。每位病人都是我们的导师,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交托给我们,这是极大的信任,请务必不要辜负他们的信任。从病人那里学习,包括他们的症状变化和描述的病情资料等方面对于更深入理解中医非常有帮助。

其次,阅读各家医案。

  阅读历代中医名家的医案如同有名师指点迷津,在提升医术方面极具帮助。阅读医案不能泛泛而读,应当选择适合自己专业方向的内容。比如说,想提高伤寒水平就阅读伤寒治法专家的医案;想增进对温病认识就看温病专家的案例;针灸水平想提高就看针灸专家的案例。我一直重视阅读医案,并收集了市面上几乎所有出版过的相关著作以便随时查阅。

  我的阅读方法是:先看前半部分描述患者情况,并进行自我分析思考其证候辨别、药物应用方式等问题;然后将自己结论与原文对比检讨自己哪里错了、为什么达不到原文水平、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努力等等。这种方法让我在阅读每篇医案时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并在持续数年广泛涉猎各家数百份优秀医案后相信必能夯实医术基础并汲取各家丰富经验。

  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找到优秀医案来阅读,例如叶氏《临证指南医案》,通常叙述完患者情况再进行辨证论治,并列出药方等信息十分有利于学习。此外,《名医类案》或《古今医案按》也是历代名家临床经典之选。同时也可考虑阅读当代专家整理编撰的大量医案集子, 其字数浩如烟海但值得一读, 甚至随意翻看也能有所收获。

最后, 用心体会日常生活。

  学习中医与学习西医不同,西医的知识全在课本上,中医却需从生活中多加体会。比如,四时如何变化、阴阳怎样升降,往往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出来。再如,为什么两广人会吃酸嘢?为什么北方人比南方的身高且体壮?为什么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等,此类问题都可从中医里面找到答案。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这也是学习中医。

  我的新浪微博里有许多这样的思考,都是我自己从生活中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这样的体会多了,中医水平必然上涨。

  再者,中医不是必需在高大上的医院里才能实践的医学,中医是生活中的医学。学习中医,亦需从生活中体悟。中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医与我们的饮食住行息息相关。比如,食物皆有性味归经,平时所吃的食物,也多是中药;经络穴位在自己的身上,经常自己找寻按压一番,既可养生,亦有助于掌握中医。

  四则,复习,复习,再复习。

  温故可以知新,温故可以提高。复习的重要性说一百遍也不为过。年轻人往往喜欢猎奇而不喜欢复习,却不知复习的收获远远大于猎奇。经常复习曾经所学,既可以巩固知识,更可以借此而触类旁通,可以引申出别的收获。

  我自己的体会是,有些中医学科非常重要,不妨反复用功,比如,博士毕业后我经常把《方剂学》课本放在枕头边上,睡前随意翻读几页,坚持了数年,以至于方剂非常精熟,临床用之得心应手。

  随着学业进步,不同时期需复习内容自也不同.但不管如何,重视复习特别对基础知识复习对提高 医术 很有帮助.

  五则动笔.

  我一直主张 学人 要 经常 动 笔 一 方面 好 记性 不 如 烂 笔 头 用 笔记 下 知识 方便 随时 复习 另 一 方面 动 笔 有助于 思考 有助于 提高 比 如 当 我 创作 条 新 微 博 时 我 会 反复 思考 如何 行 文 措辞 如何 使语句 流畅 如何 使 医理 明白 易懂 这样 思考 过程 非常 有助于 提高 而且 若能 每天 动笔 创作 相信 中 医 理解 会 越来越深入 越来越 广 博

  动笔 记什么呢 可以 记每天读书或临床 收获 可以 写 自己 心得体会 可以创作关于 中 医 文章也可以 抄录古人 名句 方法 不一但只要 动笔 就 有助于 提高 医术 这一点 是 毫无质疑 的

  在刚开始的阶段,或许会遇到一些困难,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内容,这个过程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然而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就会适应。就像我数年前开始写微博时定下的目标一样,我默默地决定要坚持下去,记录下自己每天的临床医案、读书感悟、思考收获以及所听所闻。我希望积累成百万字,将其视为我在中医领域宝贵的财富。因此我坚持了下来,日复一日不懈努力,如今回首往事才发现我已经创作了超过百万字的微博内容,实现了当初设立的目标!随着写作过程,我也感受到自己的医术飞速提升。这种体验让我深信并愿意与大家分享,希望每个人都能掌握这种方法。

六则:重视经典

  对经典的重视与个人兴趣无关。即使你对经典没有浓厚兴趣,也不应忽视它们。尽管可能需要咬牙坚持、硬着头皮学习,但必须努力掌握好经典知识。因为经典是古代圣贤留下的杰作,蕴含着深邃智慧,涵盖了哲学、人文、医学、地理、天文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简而言之,在中医领域四大经典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以及《难经》,这是每位从事中医工作的人都必须学习掌握的。

  重视经典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应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离开了经典便无法成就卓越业绩。可以说每一个思路、辨证和药方都与经典有着密切联系。熟稔于经典,则站在前辈之巅高处俯瞰远景,在临床治疗效果上必然居高不下。相反忽视经典就如同见到宝山却不进入其中探寻一般,并非失明就是愚昧。

  若想重视起来就必须努力学习精通经典。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并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保持更新——这是我学习经典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我的观点里反复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初步接触经典时建议先只看原文,暂时忽略注释部分自行领会理解并背诵记忆,在背诵过程中逐渐领会其中奥妙之处。熟记句子后将能理解一些深奥的中医理论,并在临床实践多年后能够有所感悟而豁然开朗。

  如果确实不能理解某些内容再查看前人注释。虽然读者需谨慎对待注释内容既不能全信亦不能全否定,并应保持客观立场;若难以区分真伪,则可先做笔记备查资料后期再行评估。多方面阅读不同观点并结合自身体会选择最符合心意观点至关重要;被认可之观点未必完全正确;暂时无法认可之观点也未必错误,随着阅读思考及实践增加先前不认同之观点可能转变为认可状态。

  在临床工作中常思索祖传智慧, 让思绪沉浸于古籍之间, 有时灵感突现豁然开朗, 在迷雾笼罩下也能找到清晰治疗路径和方法. 我亲身感受, 经典几乎每句话都能指导我们在临床上取得成功, 如果我们无法体味其中道理, 那么要么我们水平还不够高, 要么与临床结合还不够紧密. 将经典运用于临床需付出极大努力与汗水. 正所谓: 学问越深恭敬越多, 劳累愈甚收获愈美满. 付出总会有回报.

  随着医术的不断提升,对于经典的领悟也将会水涨船高。刚开始时,我们对一句经典名言可能只能理解得浅薄,但随着临床实践和思考的增多,我们会突然间对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领悟即是进步。我坚信,《素问》前四篇需要反复研读,因为这些内容最能引发人们深刻的顿悟。不论是初学中医还是临床数十年的老手,都应该持续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思索、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每一次阅读都会使对中医理论的领悟更加深入。

  有人觉得经典乏味枯燥,毫无共鸣。那该怎么办呢?我建议不妨再读一遍,甚至反复阅读,并努力寻找其中押韵之处,在阅读时尽量抑扬顿挫,让文字既易于吸收又动听优美,并便于记忆。边阅读边琢磨,渐渐地你就会掌握要领。兴趣可以培养,没有谁天生喜欢读书,但经过多年求学后我们是否也逐渐爱上了阅读呢!

  有人看不起经典,认为古人智慧不如今人——这其实是自我贬低、误解古人。古代圣贤的智慧极具深度与奥义,在深入研究四大经典后结合临床实践后,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由衷敬佩古人。

  当今社会文明不断进步,而中医也必须与时俱进。所谓进步并非摒弃中医传统或盲目西化,这样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进步而是倒退!中医之道在于紧守经典,越是牢固地把握住经典精髓,中医就能够更好地取得进展。

  七、拜师为良伴。

  选择良师为伴学习时应当倾向于明医和行家。若师长愿意将自己所知全部传授给学生,则此等教师堪称良师。跟师有诸多益处:可以面对面学习、亲身指导;可以随时提出问题以推动自己进步;方便传承老师的学术思想;效仿古人白天工作晚上读书的方式来学习中医可最大程度地提升医术。

  然而,在拜师期间切勿存有疑问就问。先自行查找相关资料或者思考后与同侪交流讨论,在确实无法解答问题时再向导师请教。我相信任何一位优秀导师都钟爱勤奋好学、态度恭敬的学生。有时候老师观点可能与课本或主流观念相左,但我认为应细心体会老师观点并在实际临床操作中进行验证。

  八、勤奋好学永不止息。

  中医之道广博复杂需要涉及诸多领域, 一个出色的中医需掌握众多技能, 不仅要精通药物治疗与针灸疗法, 还需要了解相术、文学、历史、天文术和西方医学等等. 因此, 我们每一位从业者务必保持努力向前追求, 每日勤奋学习. 如果停止阅读一天, 就等于虚度了此时光. 别人都在前行进步, 若我们放弃努力则只会落后脚步.

  作为中医人,需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做好终身努力的准备。学海无涯,临床无穷,攀登之路永无止境,将贯穿一生。与其抱怨困苦,不如享受其中乐趣,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享受临床实践的乐趣,享受努力过程中的愉悦。在欢愉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快乐。因为快乐,我们更加努力;因为努力,我们更上一层楼;因为进步,我们更能感受到快乐。

  以上几点心得是我在奥地利临床工作间隙所写下的感悟,在赶时间时草草记录而成。希望这些体会对年轻学子有所启发。这仅代表个人学医心得,或许并非适用于每个人,读者也可以分享自己学医的感悟。共同进步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愿与读者们一同努力。

篇2: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奇妙旅程,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入临床实践并娴熟掌握,是每个踏入临床阶段的学子所向往之处。然而,学生们一旦进入临床环境,便发现临床学习与纯理论学习有着天壤之别,难以马上掌握,总感觉每天赶着看病、抄方,却收获微乎其微。在师长指导下多日求索,接下来我将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分享在临床实践中如何与师从。

一、要注重培养实操技能。

  中医的实操技能即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训练。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四诊绝非简单地“看一眼、摸一下”就能够替代的“高级技术”。必须将过往知识与当前病情相结合;只有与患者及时交流才能得到准确信息。同时,真正的知识不仅仅停留于书本上表面,“明知识”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宝贵知识需要深入体会难以言传。俗语云:“真传一句话,胜读万卷书。”通过师傅教导,通过言传身教方式学习,才能领悟中医精髓。特别强调舌象在望诊中的重要性,在疾病演变过程中,舌头反应迅速清晰,宛如内部器官的镜子;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病情轻重、预后优劣等都能从舌象客观反映出来,为医生辨证提供重要参考。例如淡白舌常见于气血两虚或阳虚;红舌多为热证;紫舌则暗示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获取准确信息。比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疾病时,“观舌之后必查咽喉”,因咽喉被视为“至阴之地”,对于辨别寒热虚实至关重要——如咽喉红肿表示有实火;红而干暗示阴虚;不红不肿则可能为阳虚;剧痛但不红不肿可能是真寒假热等等。问诊也需讲究技巧,在师承中学会老师问诊方法和技巧,则需长期刻苦训练。

  在踏入临床的起初,常常会按照西医询问病史的方式尽心尽力地追问细节,然而在结束询问后却感到一头雾水,只有不断模仿老师的诊疗才逐渐领悟其中奥妙。中医诊疗注重主次得当,取舍有道,完全取决于医生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问诊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疾病证候或排除某些可能性。至于脉诊,在掌握脉象特征后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反复体会,最好在资深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初学者可以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等常见简单脉象入手,并持续不断地锻炼体会。学习切脉宛如打球,关键在于“手感”,必须坚持不懈地有意识地训练,时间长了自然能够得心应手。

二、精心记录病案信息。

  每天随师出门诊都应认真做好病案记录,原则是详尽记录包括舌像脉象等内容以备查阅。对于常见病例可以简略记录,但对于罕见或棘手疑难病例则需详实记录,甚至老师处方用药也要仔细记载。

  认真记录病案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佳方式之一,遇到困难疾病时,总能通过回顾过往记录的案例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三、积极思考总结。

  在与导师门诊时务必用心询问病史、切脉观察并认真记录和思考老师的处方。四诊完成后要考虑该证属何类型,并选择适宜主方及加减药物。比对自己辨证思路是否符合老师标准,若相符则表示基本一致;反之则需审视自身存在哪些不足,并请教老师指点迷津。有时候老师采用特殊方剂或药量,则更需要仔细琢磨。

四、善于与患者交流互动。

  以患者为亲人,细心呵护,方能获得他们更积极的配合,愿意接受检查并回答问题。最终,用心学习、用心治疗、用心总结、用心做人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经验不仅难以在课堂和书本中获得。

篇3: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有一句俗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不希望身体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因素。因此,我们需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关爱自己的身体。选择参加这门课程,或许也与这方面有所关联。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会了注重细节,学会了用心对待生活。同时,这门课也让我明白了“自助者天助之”。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培养了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开始思考生活习惯。要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从琐事做起。在学习中医药与保健的同时,也唤起我对周围环境的关注。那些拯救生命之药材都源自自然界,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下,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日益恶化。这引发我们对自身责任的反思,在身边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和宝贵资源。

  建议:整体来说,这门课授课水平不错,但希望老师能给同学更多时间,在课堂上更容易掌握内容。

  设想:作为中文专业学生,在当前社会状态下,中等医药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需更深入了解中医药知识以适应快节奏生活,并将其扩展至国际范围,并进行中西结合。

  建议:积极推广普及中医药知识,让更多人认识到“自助者天助”。将这门课作为每个家庭必修科目,在促进全民健康、传承优良传统之余也满足群众全方位医疗需求并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另外,认为中医药与保健应是每位大学生必修科目之一,在梦想追逐路上提供动力,并实现大学生成才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