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教师教育心得分享

时间:2024-03-17 10:51:26 心得体会

  【前言】下面是热心网友“panqianglue”整理的教师教育心得分享(共3篇),欢迎参阅。

篇1:教师教育心得分享

  在度过一个充实的暑假时光后,我沉浸在《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这本书中,收获颇丰,感慨万千。

  一、选题需恰到好处

  选题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术论文的价值和写作的成败。因此,确保选题没有瑕疵应被视为写作论文的首要考虑。通常来说,在有研究价值的前提下选择较小的主题更为合适。小而易新,易于写出真实、优质的内容。对于某些大主题,可以拆分成几个小主题来书写,使论述更为明晰、内容更为集中、观点更为深刻。不要轻易涉及素质教育、均衡化等宏大课题,而是应该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将这些大命题具体化。其次,不必求全求大,一篇论文不可能囊括所有问题或解决所有难题。就广大教师的现实情况而言,由于一般教师难以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来收集资料、研究和撰写庞大主题的文章。

  怎样能够从微小处着手、以局部见整体呢?

  首先,教师在撰写论文时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教师的论文并非是探讨“高端”教育理论发现,而是强调运用教育理论终端并结合实践进行创新。需要留心观察和思考自身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发掘研究课题,因为课堂是最好的实验场所。教师应当善于独立思考,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不盲目跟风也不盲信专家意见。只有如此才能做出创新性工作。

  其次,可以限制选题研究范围,或者纵向截取或横向摄取,根据自身教育实践选择一些小主题进行撰写。

  二、清晰科学地展开论证

  观点是论文的灵魂和统领全局者。若一篇论文在观点上出现失误,则立论基础将不牢固,在价值上将存疑。在观点方面容易出现以下毛病:基本观点错误导致整体脆弱; 观点片面未能客观全面科学地看待问题; 观点缺乏鲜明性, 缺乏明确表达; 观点陈旧, 缺乏创新性; 思想空洞, 认知表面, 欠缺深度; 观点与材料不匹配, 论据与结论不协调统一; 观点自相矛盾, 前后言辞不一致。

 列出小标题对读者阅读和作者撰写都具有指导作用。建议基层教师在写作时先列出小标题,并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来书写以便心中有数。小标题最好是句子而非短语, 至少二级标题必须是句子. 因为简单短语意义模棱两可, 跟着这样写会跑偏. 只有将小标题明确列好, 才能确保组织文字过程中紧密贯穿文章主旨和结构。

  在探讨问题时,必须注意把握适当的度量,具备一种分寸感,避免陷入片面性。切忌绝对化、言过其实。有些文章常常夸大所要阐述的问题或方法的意义和作用,甚至过分强调。比如谈论培养开放思维时,只强调其重要性,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体现;同时贬低其他观点,好像开放思维和传统观念是对立的,是过时教育理念的产物。又如提及多媒体教学时,往往夸大其作用,仿佛它改变了教学规律,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现代教育。撰写教育论文也不可靠贬损他人来凸显自身价值,避免固守一隅而忽视其他。

  三、独具风采的行文

  首要条件是确保语言准确无误。准确即指符合客观事实情况,毫不含糊。“准确”要求语言科学严谨、逻辑清晰,在表达论文内容和思想感情时应准确无误。

  其次,在写作中需避免套话和口头化语言。首先要明白,简洁明了可以减少读者的猜测;其次要简练,节省读者时间;最后要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让他们愉悦地继续阅读。常见问题包括:使用外文资料译文晦涩难懂;冗长啰嗦、词汇重复等。特别是在长句中易出现此类问题。句子过长会使主谓宾等关键部分淹没在次要成分中,令人费解。尽量简洁表达,并避免平铺直叙以增加文章艺术感。

篇2:教师教育心得分享

  探寻《陶行知教育思想》这本书,我最深刻的领悟是“爱遍天下”的教育理念。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中,“爱遍天下”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所传达的核心理念是以爱来引导学生。对学生怀有热情的心态是师德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将整颗心奉献给孩子,不带走丝毫自私”正是陶行知“爱遍天下”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他强调:“只有将全部心灵奉献给孩子,方能真正实现改变。” 他呼吁教育者“创造出值得崇拜的真、善、美活人”。以爱为基础构建少年儿童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他所倡导的“爱遍天下”,向世人展示了爱在教育中的巨大力量。老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陶行知说:孩子需要身心合一地得到滋养。唯有得到适当滋养,才能释放出极致创造力,因此教育必须洋溢着爱意。

  然而,老师也只是凡人,他们亦会有情感起伏。面对反复无效的劝诫,面对百般劝诫被置之脑后,面对学生频频犯错、非非不停,老师可能感到焦虑、愤怒甚至失去信心和耐性。在这种情况下,有时难免会失去控制地发脾气,但冷静后又会感到内疚。也许他们有许多缺点或经常犯错。一个孩子屡次出错并不仅仅表明他缺乏自控力,他们需要的远非粗暴对待,而是更多关怀和更大耐心。这就要求老师更加张开爱的臂膀,接纳每一个孩子,并包容每一个孩子。无论是茁壮成长的幼苗还是风雨侵袭下略显凋零的小草,在消除师生间隔阂时都需用爱之手;在融化孩童内心坚冰时都需用温暖之情;用老师温柔大手牵引小手,一同踏上通往未来坦途。

  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教师的工作不仅单调辛苦,更是默默无闻。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倾颓的教室、贫穷和孤独,承担着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展现出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有多少教师在默默中为孩子们播撒阳光、点燃希望。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默默地劳作战斗着,三尺讲台成为他们驰骋沙场的沃野。

  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和“和谐校园”指导精神引领我们与时俱进。手拿粉笔站在讲台上,教师们自豪而荣幸。面对责任重于泰山的重担,他们鼓励自己勇往直前,只要放手去做,事业便会充满阳光。有多少夜晚,在别人沉睡时分,他们还在台灯下回复学生写来的心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责任感,“爱”的责任使他们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彻底献身精神感染每一个青年学子。爱贯穿其整个教育思想,指导着教育工作。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做到用爱去教导学生。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装自己,提升素质、坚定信念,并将教师工作视为自己生命价值之所在。从此刻起,用心用爱去做每件事情,并传递这份爱。

篇3:教师教育心得分享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夸奖和批评是班主任的利器,也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教育方式之一。无论是夸奖还是批评,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感情、心理和行为。大多数人都难以接受批评。班主任批评学生时,希望通过指出错误促使他们改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批评涉及品评、判断、指出优劣之处,它的积极作用应该激励人、鞭策人、教导人。只有适时、适度、有效的夸奖和批评才能有效地鼓舞先进者,督促后进者,实现既定教育目标。因此,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必须掌握恰当的夸奖和批评技巧,在批评学生时更应注重方式方法,注重批评的艺术性。

一、客观公正地批评学生

  通常情况下,批评发生在事态已经发展后,教师必须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并经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给予合理公正的批评。客观公正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本要求。教师需要明确要针对学生何事物、何行为进行批评。明确某个值得被指责的行为可以避免将犯错同学所有行为一概纳入批评范围,也不会因某位同学违纪而全班受到羞辱。

二、选择适当场合和时机进行批评

  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合进行批评至关重要以达到教育效果。通常情况下,针对个别同学应该单独进行批评。根据学生性格特点选择不同场合和时机进行批评。针对那些暂时无法认识自身错误或固执己见的学生,在办公室进行间接性质的训诫可能更有效。对于自尊心强且爱面子的同学,则应采取私下交谈方式进行训诫,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让其意识到问题所在;只有当某个错误具有代表性并可以成为全班教育案例时,方可公开训诫以警示全体同学。此外,在发现学生缺点错误时应立即采取行动而非等待问题累积。

三、善于控制情绪和友善语言

  在与学生交流时,我们需要避免使用训斥、威胁的口气,也要避免过于强硬的语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呵斥等发怒的表现并不适当,因为这样会引起学生对抗的逆反心理,同时也会损害教师形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该保持平等和善的态度,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指出问题,并设身处地考虑接受批评的学生感受。班主任应该怀着爱心和理解之情,以平等友善的态度指出学生错误,并用真诚感化学生,启迪他们的内心,激发自我批评意识,从而产生出乎意料的教育效果。

在批评过程中要注重转化,确保学生积极效果内化。

  进行批评时必须说明应该做什么事情,并指出改正方向,让学生以积极态度思考被批评问题。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感到后悔时,教师应给予关怀和体贴,并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通过正确引导教育, 学生能够做出积极回应并纠正错误行为习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表扬赞许,使得批评能够转变为表扬,达到最佳效果。

更多地使用鼓励来代替简单的批评。

  对一些心理承受压力较大的学生来说, 通常更适合通过鼓励来实现批评目标。通过鼓励可以让他们从中找到不足之处并看到希望, 增强信心。例如在我的班上有一位班干部曾一直非常积极主动, 在各项工作上表现优异, 获得老师和同学们一致好评。但是某段时间她开始在学习上有所下降, 对作业也不再认真对待。同学们纷纷评论她这样不行、那样不好。此同学背负了沉重压力, 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主动、热情洋溢了。我多次与她交谈, 探究原因并设定奋斗目标。每当她取得进步时, 特别强调赞美表彰。这使得她坚定了学习信心, 各方面恢复如初。

在进行批评后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怀。

  注意观察情绪变化, 防止过激行为发生。严厉批评后需留意其情绪波动状况, 个别情绪不稳定者可能采取逃避、离开、破坏或报复等过激举动。关注改变错误情况, 防止错失良机。批评旨在促使改正错误, 因此不能认为结束了就万事大吉, 而是需要有意识地观察、辅导以及及时表扬进步成果。注意安抚技巧, 如有需要可采取适当方法向学生成因及目的解释以消除感情隔阂。

  总结来说,在工作中教师应少用过多的批评手段以免导致孩子消极沮丧. 应该少量使用并善于使用才是明智选择, 追求方式方法之道及艺术性将提升培育孩子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