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职场文档 > 工作总结

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比大小》教学总结

时间:2024-03-14 15:08:59 工作总结

  以下是网友“o650”整理的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比大小》教学总结(共3篇),供大家参考。

篇1: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比大小》教学总结

  在探索第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初步领悟了同等量、稍多和稍少等概念。然而,这些认知还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构思,他们对符号的理解仍显不足。

  以“成功的一半来自良好开端”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通往知识殿堂的引路明灯。因此,在课堂上,我选择通过图像和故事《帮助小猴子分水果》唤起学生们的好奇心。

  学生们对抽象数字并不敏感,缺乏数值感知。个别同学还无法准确理解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当我口头解释“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两数间用等于;大嘴巴朝向大数,尖嘴巴朝向小数”的时候,学生们尚不能领会其内涵。有些同学甚至不清楚哪个数字更大。

  回顾整堂课程,我意识到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太过匮乏。例如,在教授“大于”“小于”符号时,并未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而是简单地依赖口诀来辅助记忆。某些知识点也没有得到有效巩固,比如看似简单的“大于”“小于”的书写和读法。

篇2: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比大小》教学总结

  小于、等于、大于这一组数学符号,在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而言,这些符号可能还有些陌生。在学习《小于、等于、大于》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进行两种物体之间数量的比较,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比较结果。这些都构成了学习新技能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则将直观的比较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符号。

  本节课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铅笔的长度比较。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长度比较也是对之前比较知识的复习,形式与后续计算条长短相似,为后续学习提供了起点。

  记住“>”、“<”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记忆。我编写了一首儿歌来帮助他们记住这两个符号:“大口对着大的数,尖尖对着小的数,向左开口是大于,向右开口是小于”。

  整堂课以课本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并通过直观的教具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受到之前知识影响,在看图后写出两个不等式时存在困难。需要与学生明确,在图形比较时通常从左往右进行。

篇3:一年级小学数学上册《比大小》教学总结

  那节课发生在上周三,当天实在太累了。办公室的电脑和打印机都罢工了,所以请允许我也来个小小的“罢工”吧~但欠下的任务总是要完成的,趁着放假三天,我决心把事情一一处理干净。

  这堂课是延续1到5数数之后的学习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和“=”,并利用这些符号描述5以内数字的大小关系。首先我通过三只小猴郊游分水果的情景引入,孩子们参与度很高。根据图示,我们看到有3只桃子和3只猴子,数量相等可以用“=”来表示。接着分香蕉,3只猴子和2只香蕉,分不够,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多,可以用“>”表示,“>”的开口朝前方,在教学中编制了一首儿歌:“大于号开口在前”。最后分梨,3只猴子和4只梨,猴子比梨少,3比4少,可以用“<”表示,“<”代表小于号,在记忆上编制了另一首儿歌:“尖尖在前小于号”。不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在标记时开口较大的指向较大的数值。

  如果家里的孩子对此感兴趣,可以动手制作一些数字和符号卡片,并让他们摆弄一番。包括1到5的数字和三种符号卡片如何组合成不同的式子,加深孩子对知识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