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文档

仁心无敌辩论论文

时间:2024-03-21 08:34:33 综合文档

  【简介】本文是网友“kangyaganshanzhong”分享的仁心无敌辩论论文(共3篇),以供借鉴。

篇1:仁心无敌辩论论文

  以两人成为同时牺牲的局面,真情者疼爱他人,不仅在乎自我,也在意他者,只有这种互相配合的关系,才能搭建起‘仁’的基础。

  珍视自身是人类的天性,即使微小的生灵也会谋求生存。何况是万物之灵长——人类。若一个人连对自己的呵护都做不到,就无从说起对他人的关怀。爱他人是生存本能,既可以体现互助友爱,也可为个体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在爱自己与爱他人之间,并无冲突,反而密切相关。它们同属于“仁”的两面,相辅相成的表象。

‘仁者爱人’是道德治国的根本原则,唯有善待百姓、以民为本的君主方可开创千秋大业

  昔日周王曾向孔子问道:一个国家要繁荣安定需要哪些支撑?孔子答道:需三样支柱╠╠君主得百姓拥戴;政府库房充盈粮食;军队备足装备。周王又问:如须削减其中一项,则选择何者?军备!如再减两项呢?军备与粮食!

  孔子的回答揭示了国家繁荣安定之首要条件:友爱!君主应敬畏百姓,百姓亦当拥护君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来以慈爱之心施政于苍生的君王们,哪个不铭记千古佳话?他们最初想巩固统治、留名青史,并源自于保护自我的天性。随后他们学会了关心别人、关照众民,最终成为举世闻名之明主。若帝王能以慈悲执政,则将赢得天下百姓拥戴;倘或个体以‘仁’心眷恋他人,则必获得众信与敬重……“爱他者即被所爱。“仁”乃个体本质、行事准则;其并非因外界变迁而改变;更非因诸多引诱而失去自我……“仁者”乃天性之始,“性善”;而“仁”必然涵盖友爱。“友爱即是“仁”者社交行动指南……当一个个体在社群中落实这些理念时,还会有谁与其竞争?由此可知,实际上关注他人即是最好地呵护自身。关心他者则保护己身;而保护己身,则需要先跨出关怀他者这一步。二千年前孔子便提倡‘仁者爱人’;今日我们更应传承这美德、高尚品质。无论对待个体或群体都将获益。”

  让我们温故:仁者爱人;让我们知新:珍惜自我, 同时珍视彼此。

篇2:仁心无敌辩论论文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熟知有七擒孟获这一传奇故事。那么,为何诸葛亮要进行七次擒拿和释放呢?

  我认为,诸葛亮之所以选择七擒七纵,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仁义之念。可以看到,诸葛亮并没有采取直接杀害孟获的方式,而是多次释放他。通过七次擒拿七次释放的行动,诸葛亮让南蛮部落逐渐接受了他的威望与品德。他释放孟获,并非出于轻视,而是为了希望孟获能够归降,从而避免更多百姓受苦。当经历五次俘虏后,诸葛亮终于怒不可遏,质问孟获引发了激烈冲突。尽管马谡主张处死孟获,但诸葛亮却坚持释放他,连马谡也无法改变其仁义之决。

“仁者无敌”,这个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叛乱后,诸葛亮历经数年征战,在西山祁连间频频出征、抵御姜维进攻之时,却始终保持着西川地区稳定不乱的局面。这一切都归功于他内心深处那份令人钦佩的仁义之心。由此可见,“仁者”之道,在天下无敌。

篇3:仁心无敌辩论论文

  购入于丹的《论语心得》已有一周,最初阅读时并未产生太多触动,然而随着深入品味,那种独具于丹风格的浓厚味道逐渐显现。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了!

  于丹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一个重要信息:《论语》就如同一位仁者的亲切叮咛!

  孔子终其一生行走人间,用于丹的措辞来说,便是:他不会给你灌输过多,有时候记住一两句就足以终身受用。孔子一生学识的精髓,在于“忠恕”这两个字。

  孔子被认定属于那个已逝去的时代,此刻无法再现,未来也不会再现。

  孔子所陈述的道理,并非枯燥乏味的教条,也不是冗长杂谈,更不是像辞书中那般正经严谨的解释;他所言只是关于日常琐事中常见真理的表达,对生活艺术的阐释!他只是将自己幸福生活的秘诀分享给我们而已。因此,在我看来,《论语》便如同孔子留给我们的一把钥匙!它能让我们在当下保持心境平和、智慧流畅、情感顺畅。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述而第七—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生应该确立一个目标才算合理。但仅此还远远不够。除了做人处事要遵从道德之路,并沿着仁爱之道前行。但这些足够吗?远非如此。因此他还告诉我们要融汇各种艺术形式之中,这才算完整地体验人生。

  实际上这就是他对生活哲学的阐释。

  比方说,在《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第九—十六),这只是对时间流逝常理的感慨而已。孔子只是以平易近人之言记录下这些真理,至今两千五百年后我们仍能从中受益匪浅。

  总之,《论语》并非高深莫测,也非肤浅琐碎,它只是那个时代里—位仁者亲切劝告而已。或许我们花上十五分钟便能领悟其中意义,亦或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完全领会!

 最后以于丹之言作为结尾:“我对《论语》的评价,并不火烫也非冰冷,略高于体温,在千秋万代中恒久不变。”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