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文档

小学教学安排

时间:2024-03-13 09:28:54 综合文档

  【前言】以下是网友“ws97661”收集的小学教学安排(共3篇),欢迎参阅。

篇1:小学教学安排

  全新教育蓝图

  当下正值成都市教育质量年,我县启动了教育强县行动计划的首个年度。结合新津县教育局XX年小学教育重点和相关工作部署,以及教育局小学科和县教研室的安排,本学期将以提升课堂管理水平、优化教学效率、强化质量观念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教研活动将围绕新任教师课堂培训、校片区青年师范赛课、协作区研究活动等展开,通过专项研究引领提升教师素养,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聚焦任务要点

  (一) 教学工作

  1. 坚持扎实常规工作与检查考核

  “八认真”工作是关键,包括制定计划、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测试、实验和总结。这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体现,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本学期将继续推行按学科年级分工备课模式,并鼓励使用自编授课设计,要求填写反思记录;同时倡导分享他人设计,提升个人建议及作业设计水平以及反思能力。真正使老师从简单抄写变为深入研究和备课。

  每月将对教师“八认真”工作进行不定时检查和考核,内容涉及备课准备情况、计划制定等方面。不同月份着重考核内容也不同:第一个月集中检查备课情况和计划制定;第二至三个月关注备课内容和作业批改;第四个月则侧重复习备课和授课进度。

  2. 明确各项工作任务

  除完成学校布置任务外,每位老师还需承担其他多项任务。各功能室老师负责资料管理和卫生清洁;县级优秀青年教师和校内骨干老师参与“十一五”科研项目研究,在本学期申报一个县级项目及两个以上校级项目,并争取申请市级项目;新任老师指导其他老师适应新环境,并引导其了解并分析教材、备课及授课内容。新任老师每周听8节以上指导老师的授课,并虚心向他人学习,原则上每周至少听一节同年级其他老师的授课。公共科目专职老师则负责特长生训练任务,力争取得显著成果。

  确保工作质量需做好以下四方面:

  首先是基础质量保障。各年级(语文、数学)须统一授课进度,采用统一时间安排单元测试,并统一登记成绩及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公共科目将组织期末测试前一个月内进行测试。此外,学校还将组织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

  首先,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强调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写字教学。其他年级也要在作业书写、测试等方面提出书写质量要求。

  其次,我们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教学。包括健康教育课、校本课程(可以是语文知识积累或数学兴趣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重点,如一、二年级注重写字教学,三、四年级注重普通话训练,五、六年级注重实践与创新,并且学校或班级还会组织竞赛活动。

  第三,我们将做好市县级的调研考试准备工作。主要针对1至6年级的语文和数学以及3至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科学进行调研考试,确保扎实抓好并提高质量。

  接下来是关于教研科研工作:

  首先,我们要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对教研组进行年段、学科整合。我们共设立了9个教研组,包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英语和电教教研组。每个组都由组长负责制定计划和组织实施教研活动。

  其次,校本教研活动结合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培训、区域内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以及县校级教育科研课题进行。

  具体来说:县上将举行新教师(工作不到3年)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并结合两年一届的“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进行青年教师大比武初赛工作。同时推进已申报的两个教育科研课题,在各个阶段抓实难点问题,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升。

   最后,在此基础上各年段组针对研究难点扎实抓好两次活动。

篇2:小学教学安排

  一:焕然新生

  1、探索奇妙世界:这一年,我执教一年级二班数学,32位学子。初到校门口的孩子们,年幼天真,活泼好动,充满表现欲。他们对校园生活充满向往,对班级纪律规定一无所知,良好学习习惯仍在初露端倪。

  2、认知迷宫:学生各有程度,有些已掌握数字书写基础,对数学略有涉猎;而另一些孩子,则对数字和数学术语感到陌生,认知深度不等。

  3、求知心境:每个小学子怀着美好憧憬踏入校门,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求知之旅。然而,“勤奋、钻研、细心”之风尚尚未盛行,学习目标尚未明确,学习习惯仍在塑造中。

  4、启迪心智:在数学探索与问题解决中,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交融,并培养喜爱数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激发对身边与数学相关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

  5、关注万象:本学期将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读写姿势,促进多元化数学学习方式。同时注重全方位安全保障,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二、全新教材视角

  1、教材设计理念

  本册教材精选儿童熟悉且引人入胜的素材,以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为依托。旨在引导孩子认识自我、家庭、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并使其通过观察和体验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紧密联系,并初步领悟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紧密连接主题素材构筑情景串;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串”。根据每单元内容与目标设计多个主题情境。“信息包”是包含多重信息的主题情境呈现形式,在吸引孩子兴趣的现实活动中划分情节编排成“故事串”,从而衍生出相互关联但又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可完整反映一个实际活动各环节,并由此引发逻辑联系问题——构建具备开放性与跨度思维板块编排方式。

  为了拓展教学与学习的思维空间,本教材采用了独特的“板块”编排方式,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在每个单元中减少例题数量,强调基础数学思维方法,扩大教学空间,例如“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单元;另一方面简化栏目设置,构建清晰明了的结构。在综合情境图后面,设立了“你说我讲”板块。该板块分为两层次,红色圆点表示需要学生合作探索、非传统问题,绿色圆点则是让学生独立解决常识性问题。“自主练习”板块鼓励学生根据需求选择适当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应用意识。“回顾整理”板块则促使学生自主回顾、整理和深化所学知识。“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板块则在单元结束时让学生评价自身学习情况。这种教材设计打破了原有严格的知识架构束缚,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初级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册教材共包含九个单元:快乐的校园、妈妈的小帮手、走进花果山、谁的手儿巧、海鸥回来了、有趣的游戏、小小运动会、我换牙了、雪山乐园。

  教材重点在于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熟练认读、写出20以内数字,使用数字表示物品数量或位置顺序;建立起初步空间观念;按给定标准比较分类物品。

  教材难点则包括理解20以内加减法意义,在口算中熟练进行20以内加减法;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经历简单数据收集并形成初步统计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组织有目标性的练习活动,精选题目避免机械重复;多样化练习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尊重不同水平及个体差异,在合作探索中允许不同表达方式及解决问题方法等,最大限度开发每位学生潜力。同时强调高效率。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新课程理念,请灵活科学地利用好教材。

  这本全新的教材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翻开书本就会看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开学图,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通过有趣的观图数数活动,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这种与众不同的数学体验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在我的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并鼓励他们以有条理的方式表达观察结果。同时,我会教导他们使用圆点表示数字,运用方位词语“上下左右”等,以此建立起后续学习的连贯性。这本教材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信息窗2中,图中展示了老师和学生玩老鹰捉小鸡游戏,其他同学在操场上跑步,远处绿地上还插着标有班级名字的牌子。这个场景中明显问题是“扎小辫的同学排第几?”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提出这个问题。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我会进行引导。而隐性问题则需要学生在明显问题指引下自行提出,例如“穿花衣服的小朋友排第几?”等等。我还注重“合与分”的教学方法,结合实物和习题联系让学生理解数字意义。另外,在教材中所谓“聪明小屋”代表着一种开放、民主、探索和交流式的教育方式。对于那些已掌握基础知识、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我将放手让他们独立解决问题,提高其应用能力,并激发他们对数学探索的热情。

  在我的教学中也将引导学生走进大千世界,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书籍、电视、报纸、家庭和网络等资源进行观察、调查、参访和资料收集等活动,并在其中提出并解决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比如,在《分类与比较》单元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技能选择喜爱事物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书包或房间等环境,并让他们亲身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和启发。此外,在设计教材活动时也会充分借鉴学生日常经验,并通过有趣直观形象化的方式如讲述故事、玩游戏、竞赛、演示等来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综合情境图的教学中,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和深度分析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数学角度挑选、整合和应用信息解决难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初阶应用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技巧,使数学基础知识与实际问题处理紧密交融。

三、本年级教学目标

  根据学科领域、年级特征以及教材内容,立足于三大板块式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在具体场景中灵活掌握20以内数字的读写能力,善于用数字表达物品数量及顺序;理解“大于”、“小于”、“等于”的含义,能够以符号和语言描述20以内数值大小;辨认个位和十位,理解其数字价值;结合实际情境感知加减法的意义;熟练口算20以内加减法;通过现实素材进行初步估算。通过使用20以内数字描述周围事物过程,理解数字概念并形成初步抽象、泛化能力;在比较大小过程中建立符号感和对应思维。

  2、空间与图形。

  通过实物模型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辨别不同视角下简单物品的形状;运用上下左右前后指示物体相对位置。在认知几何形状和定位过程中渐次形成空间观念。初步培养合作精神于同伴互动中。

  3、统计与概率。

  按照特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比较;通过简单统计活动初步了解直观统计图表,并从中得到简单统计结果,初步掌握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分组比较活动培养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经历数据收集整理过程构建统计概念。发现简单规律存在。探索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4、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20以内数字、图形及统计知识的理解,初步掌握数学信息获取途径与方法;鼓励学生在他人支持下对身边数学相关事物产生好奇并保持热情,喜爱数学学习并善于观察发问,在数学活动积极参与,在面临困难时勇敢挑战获取成功经验,初步建立自信心及独立思考数学认知体验;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性,认识利用数字与图形描述生活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性。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和具体行动

  一年级小朋友对学习充满了神秘与向往,他们或许还不明白学习的奥秘,但我们有责任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因为这将是他们未来学业成功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在数学教学中,我将着力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培养认真聆听的习惯。

  聆听是课堂上获取信息的第一步。学生的聆听能力决定了他们接收信息的多少与质量。我会鼓励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课程内容,并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当发现某位同学特别认真聆听时,我会及时表扬:“王佳宇同学今天又展现出了非常认真聆听的态度,是个优秀的好学生,其他同学可以向他看齐。”对于那些不够专心的同学,我会用眼神暗示。一年级小朋友很容易被表扬打动,我相信正面引导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一年级小朋友思维更加形象化,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会注重采用多样化且直观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利用挂图、教具、电脑课件等吸引注意力,在练习中运用多种游戏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投入到学习之中。长此以往,他们将养成认真聆听课程内容的良好习惯。

  其次是培养言语表达的习惯。

  加强口头表达训练,在教学中促进言语表达习惯的形成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每位同学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并及时调整授课策略。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同学们口头表达能力,并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发展。

  首先要让同学们拥有勇气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班级里总有一些喜欢开口说话、大胆表达意见的同学,也有一些较为内向怕说错话的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我会通过勇者示范来鼓舞那些畏首畏尾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那些爱探索、愿意做领头羊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杨帅同学非常勇敢,在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李晓雪同学喜欢动脑筋;你说得太棒了”等等。而对于那些不善言辞或害怕开口发言者,则给予期待目光、鼓励眼神,并适度点拨、恰到好处引导,增强他们说话时候所需勇气和信心——只要肯开口说出来就好, 即使错了也没关系。

  2、引导学生清晰完整表达观点。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狭窄,语言贫乏,尤其在数学领域更难准确表达。他们常能想明白、做到,但不太擅长言辞表达。基于这一特点,我喜欢将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步表达清晰完整。

  三培养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实践是儿童认知事物重要方式,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做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我深信:只有真切“感受”,才能理解。

  为了帮助一年级学生轻松掌握抽象数学概念,教材设计了大量涉及“分析”、“摆弄”、“画画”、“圈选”、“计算”的动手活动。通过具体操作积累“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无法传授,需学生亲自体验。例如,在教授关于4的分割与合并时,我会借助教具让学生将4条小棒分开:一侧1根,另一侧3根;一侧2根,另一侧也是2根;一侧行3根,另一侧行1根。通过这种操作过程,将抽象的数字分合概念转化为清晰形象,实现由具象到抽象的过渡。

  四培养孩子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源自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将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结合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联系日常问题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示其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致力于拓宽课堂范围,为学生成就提供广阔背景,并将数学置于社会和自然环境大舞台上。鼓励学生联系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自然界之间广泛联系,并从日常收集整理数学信息, 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完成分类课后布置任务给孩子去书店、超市调查物品归类规则, 然后让他们带来各种物品模拟“商场小经理”按照自己想法进行分类。这样可以锻炼他们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技能,并将数学融入现实生活当中。再比如,在统计课后设计一个“调查最喜欢电视节目”的趣味作业, 因为这与同学们兴趣相关, 相信通过这项作业可以加深对统计调查的理解. 在轻松愉快氛围里, 学生将掌握运算方法和技巧, 并提高计算和兴趣。

  五提倡探索、合作和交流式新型的教育方式。

  在新课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展开探索,进行讨论,并通过小组合作来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例如,在15减9的教学中,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套特殊的学具:盒内有10根小棒,盒外有5根。学生们首先独立操作和探究如何从总共15根中拿掉9根,并要求他们边操作边口头描述这个过程。随后,他们将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不同的思维方法将得以展现。

  有些学生可能会采用逐个减去的方式,1、2、3、……直到9个被移除,剩下6根;另一些可能会选择先从盒内10根拿掉9根,再将剩余的1根和盒外5根相加得到6根;还有人可能会先取走盒外的5根,然后再取出盒内的4根,最终也得到6根;也会有人认为9+4等于13,因此13减去9等于4……

  通过共同探究,学生们能够了解多种算法。当面对类似的算式时,我对每种算法都给予肯定。接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2—9=□和16—9=□两道题目,并统计他们所选择算法的情况。结果显示大多数孩子都倾向于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路,这样既实现了算法多样化又达到了最优化。

  在学习中,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二人搭档、小组协作、自由组队协作、无固定座位的合作等。不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互相学习的能力。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年纪小,还未掌握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技巧。因此,在教学初期,首要任务是教导学生如何与他人合作。在小组合作时,安排好每个小组的成员,并选出一个组长,让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进行讨论,而且不应该总让同一个人担任组长,可以采取轮换制度,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锻炼领导能力的机会。例如,在教授《我换牙了》这节课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体验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根据信息窗口提供的数据启发学生统计欲望,引导他们参与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表、填写统计表格、分析问题并做出判断。将这些过程放到小组内完成,通过小组间交流和集体整理来完成统计工作。在这过程中我会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领会团队合作和交流的价值。为避免空洞无效的交流,在适当时机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并赞扬表现良好的团队以树立榜样。通过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主动积累信息、整理数据,并能根据统计结果解答问题,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另外,在教材第73页“你说我说”活动中涉及到“需要写多少个号码?”这一问题探索层次较高,“解答方法也可多样化”,可以按照运动项目计算“共有多少运动员”,或按性别分类计算“男女运动员数量”。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各种操作、观察、分析方法,并独立探索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展示并与他人分享成果。有些可能采用数数法解题, 也有可能使用“凑十法”等各种策略, 不同方法和个性化学习皆得到尊重和展现.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成就解决问题策略, 享受探索乐趣.

五. 教学准备:

  准备教案、课件、电脑

  教案对于整个学期教学起着指导性作用, 我们提供了小学数学教案以帮助老师有序开展教学!

篇3:小学教学安排

  摩登教材内容揭秘:

  这本教材独辟蹊径,探索“数与代数”领域的奥秘,涵盖了认识万以内的数字、初步接触简单分数;学习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以一位数、两位数相加和相减,甚至简单分数的加减法;还包含对千克和克的认知,以及24小时制的时间记法。重点关注认知能力和四则运算;难点在于理解24小时制时间。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学生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观察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了解周长的概念,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重点突出周长意义和计算方法;难点在于正确观察物体。

  而在“统计与概率”领域里,学生将学习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的概念。重点在于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并能够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难点则是准确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

  最后,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中,安排了4次操作型活动和1次场景型活动。重点着眼于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同时加强合作交流,明白“倾听”、“尊重”、“互补”这些原则如何帮助更好地解决问题;难点在于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活动。

  全新教材特色评析:

  1、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数与代数”领域紧扣万以内数字及四则运算为主线,结合常量单位(克、千克)、24小时制时间等内容;同时直观展示分数概念(如将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等份)。

  “空间与图形”领域通过二年级观察物体基础上进阶至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并介绍三视图概念;一年级基础上深入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特性及周长计算方法。

  “统计与概率”领域引导学生理解“可能”“一定”“不可能”的概念,并学会用诸如“经常” “偶尔”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设五次实践活动,“称一称”、“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长是多少”、“摸牌与下棋”,都是操作型活动,“农村新貌”则是场景型活动。

 2、教学内容安排巧妙设计

  这本教材巧妙地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实际问题解决有机结合,避免了刻意分割。通过紧密联系数学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促进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素养的提升,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且和谐地发展。

  将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交叉整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有机的教学体系,这是我们追求的亮点。比如,在数学和代数领域中采用的许多教学方法也可以成功运用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条形图和线段在数学和代数领域中恰当应用,能够清晰展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规律;而统计与概率中对“可能性”的理解,则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其他领域的内容。

  3、重新构思教材

  选择身边、引人入胜且富含数学内涵的事物作为教材素材,并以贴近现实、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并非遥不可及。通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渴望和热情,唤起他们已有的数学实践经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例题设计注重安排教学内容、线索和呈现方式,留出空间供创造性地“教”与“学”。例题侧重于呈现情境中的数学内涵、指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际操作,并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后进行互动交流。练习编写要注意适量巩固新知识所需练习量,避免单纯机械模仿、死记硬背或反复训练。常设题组供学生比较分析几道相关题目,自主构建认知结构;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提高灵活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从本册开始增加了“你知道吗”栏目,结合教材内容适度介绍数学史料和科普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源自人类生活需求,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感受到日常生活处处都有数学存在,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适度提升题量体现了教材弹性特点,满足不同类型学习需求,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得到相应支持。

 三、建议:

  1、紧密联系实际情况,从已有经验出发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进行数学教育,在创建生动有趣的教育环境中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等方式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授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借鉴两位数字乘一位数字算法等基础知识。

  学生的学习经验可以被巧妙地迁移和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无需呈现繁琐的计算过程,而是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激发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除法验算时,并非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示例让学生领悟:乘法可作为除法验算的工具。这种基于学生已有经验构建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还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验算习惯。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扮演着主角,而教师则需要转变为引导者角色,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从而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比如,在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时,并非呈现例题,而是提供实践机会并鼓励探索;在教授两位数加减口算方法时,则鼓励学生先尝试口算后再互相交流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并运用自身思维方式和知识经验来构建认知结构。

  3、培养“数感”,强化估算意识,提高估算技能水平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优秀直觉,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逐步培养。学生“数感”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估算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数的理解,同时具有实用性,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场景来加以说明。因此,在教学中需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体验万以内较大数值的实际含义,可采用观察正方体上小块、拨动计数器等方式来理解数字构成,使学生领会不同表达方式下万以内数字的实际意义和大小,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情境需要进行估算,比如购物时是否足够支付100元或200元等。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相关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或习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估算。例如第40页第6题要求先估计哪条路更短再计算;第42页第5、6题则要求先估计结果再进行计算。通过这样的安排,尤其是通过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并让他们认识到估算的实用性。

  4、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应给予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使其在学习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所涉及内容,在练习和复习环节中设置一些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去解决问题,促进应用意识的培养。例如,在使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设立有趣场景,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如果购买6袋球总共需要多少钱?”然后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并交流策略。最后,在单元结束时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知识,在提供信息情境下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促进学生成就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孩子们对自然与社会现象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素质之一。教育要使得学生成为具备数理思维眼光看待周遭事物,并培养其对数学充满信心与毅力、感受严谨推理,并形成怀疑及独立思考习惯。在教育中,老师必须注重组织多样化且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例如积极参与操作及观察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堂取得成功体验,并提供合作交流机会分享同侪成果。

  6、拓展教育评价手段多样化

  在课堂观察中,教师不仅需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留意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比如,不仅要评估学生对乘法、除法计算等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