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学思考与反思

时间:2024-03-07 09:38:35 教学反思

  下面是热心网友“njk8”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学思考与反思(共3篇),供大家阅读。

篇1:五年级数学教学思考与反思

  在数学广角中,全新的数学五下教材精心设计了“寻找次品”这一特别环节,旨在通过这个探索性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测和实验等方式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而通过归纳和推理的方法感受应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领略数学之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基于这一理念,在展开“寻找次品”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精心调整,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透过挑选研究数量,逐步完善“寻找次品”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放弃了教材中3个物品、5个物品再到9个物品的研究顺序,改为依次探究3个物品、4个物品、8个物品、9个物品,并扩展至10个和27个物品中寻找次品的研究。以下是操作过程简述:

  1. 探索如何在3个物品中找出一个轻的方法,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体验了不同寻找次品方法后,引入使用天平称进行实际操作,并首次优化“寻找次品”方法,让学生得出使用天平称最方便来找次品。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数字化分析:

  平衡1次3(1、1、1)

  不平衡1次

  2. 探索使用不同分法在4个物品中找到一个次品的方法,在实践操作和数字化分析后,质疑使用天平称找次品时需要将物品分成几份?两份还是三份?引出使用更多数量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使用数字化方法去研究如何在8个物品中找到次品。当学生得出方法后,在观察他们提出的所有方法后发现数据较大时将物体分成两份并非最省力的方式, 第二次优化“寻找次品”的方法, 学生初步得出用天平称查找次级产品时通常需要将其分成三份, 其中两份位于天平上, 一份位于外部。但同时也制造了一个悬念给予学生:尽管都是三等分, 有些情况下需称重量少, 而其他情况则可能需要更多?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求的愿望。

  3. 以9个物品为例延伸研究, 进行第三次优化"寻找产品”的方式。关注孩子用数字形式解析问题同时反馈孩子们解题方式, 注重解题策略多样性, 并提供可作为蓝图进行进一步优化的案例。(其中只展示部分案例)

  9(4、4、1)4(1、1、2)2(1、1)3 次

  9(3、3、3)3(1、1、1)2 次

  9(2、2、5)5(2、2、1)2(1 13 次

  9(1 7)7(1 5)5 (13 11 11) 12 次

  教师随后重点指导交流:哪种分法可以确保在最少的次数内找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何特点?通过这个问题,得出平均分可确保在称量次数最少的情况下找到次品的结论。针对产生无法平均分配物品的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刚才用8个物品找次品的方法,思考如何将物品分成三份时可能遇到的情形?经过研究发现:“使用天平找次品时,若待测物品数量无法均匀分成3份,则应尽量使每份数量相近,其中两份必须相等,另一份则尽量接近。”从而优化解决找次品问题的策略。

  探索、验证猜想、发现规律

  回顾之前关于找次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在3个物品中只需1次就能找到,4个物品中需要2次,8个和9个物品也仅需2次。然后猜测如果是5个、6个或7个物品,需要几轮才能找到?并进行分析验证,在4到9个物品中只需用天平称两次就能找到一个次品。接着让学生探究10个和27个物品中寻找一个次品所需的轮数,既巩固之前学习内容,又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寻找次品的规律,并得出相应结论。

篇2:五年级数学教学思考与反思

  课堂的中段是“熊腰”

  层层追问,揭示主题,巧妙地提出问题如同在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学生心湖里荡漾的涟漪。逐渐升级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内心波涛汹涌,不知不觉间将他们的思维引向目标所在。设问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动力”。师生互动通过知识传递和问题解决来实现,在第一个问题中采用了两种主要方式:

  (1)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需要自行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先给予引导,后进行讲解;学生首先思考,然后倾听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展开交流。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言辞交锋,激发积极思维,拓宽思路,老师参与其中,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次进行引导。

篇3:五年级数学教学思考与反思

  在这个阶段,五年级的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等式性质和简单方程的基础知识,接下来的课程将注重于如何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在于学生需能够准确找到题目中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形如ax b=c,ax-b=c的方程解法。

  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基础扎实,不仅熟练解决简单方程计算,而且有一半学生在新内容发布前就已经掌握了ax b=c,ax-b=c的解法。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这些学生并非依靠等式性质解方程,有些同学使用移项方法,有些则根据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来求解方程。例如对于2x-22=64,部分学生将2x视为被减数,并应用被减数=减数 差的关系轻松得出2x=64 22。虽然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拓展了更复杂的解法,但仍有许多学生在找到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时遇到困难。

  关键是让学生能正确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缺乏这种训练使得之前学习时对于分析数量关系缺乏基础和经验。在例1中,学生发现等量关系仍然存在挑战,大多直接比较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而忽略了小雁塔高度的2倍关系。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分析能力:

  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和问题,在其中找出关键句并根据它们确定直接相等关系,以便列出方程并解答问题。例如例1中“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根据这句话可以直接写出相等关系:大雁塔高度 = 小雁塔高度 x 2 - 22。(结果也证明这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数量关系式)。然后指导他们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最终列出方程。通过思考和练习,学生将迅速掌握类似情况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加上或减去某值这样实际问题,并根据自身理解和直觉思考相等关系。因此,只要学会抓住核心句子进行分析和思考,便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增强解题能力,并极大促进直觉性思维。

  探索互动,激发学生表达能力。

  在挖掘关键句的同时,我们不能止步于回答具体问题的层面,而是要通过找寻、剖析、交流关键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关注他人的方法和过程,理解不同思维模式,通过交流与借鉴相得益彰。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在交流中促进头脑风暴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表达、澄清思路,并共同提升水平。 (除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外,我另有一想法:可以在第二个例子中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这种方法是否也适用于第一个例子呢?我相信这将促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未来将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

  总之,在教授本单元内容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上,积极帮助学生提升技能。只有磨砺才能出锋芒,在确保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的前提下,始终将数量关系式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