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职场文档 > 工作总结

远程教师培训心得总结

时间:2024-02-26 21:52:28 工作总结

  【简介】下面是会员“xingleluancipai”整理的远程教师培训心得总结(共3篇),供大家参阅。

篇1:远程教师培训心得总结

  被网络所牵引,深陷其中,这强大的磁场悄然影响着我。远程教育为我提供了一个涉足先进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平台。老师们的答疑解惑不仅让我信心倍增,还让我的学业突飞猛进,为我的教育工作注入了动力和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已成当下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学前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代表了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指向。信息技术教学将声音、图像、文字有机结合,能够为幼儿创造生动情境,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促成良好人机互动,拓展幼儿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因此,信息技术对幼儿园教学具有极大裨益。

  一、营造情景,点燃热情

  兴趣是孩子最佳老师,在幼儿特殊年龄段,学习兴趣常常是他们行动的直接驱使。然而兴趣和动力并非天生具备,而是通过外部事物的新奇和独特来满足探索需求而产生的。信息技术拥有多样功能,如优美音乐、形象画面等元素十分契合幼儿好奇心理和认知规律,恰当使用可以更好地唤起孩子们学习热情。他们会被电脑屏幕上缤纷色彩、动态画面或有趣情节所吸引,并自觉投入到学习状态中。

  二、调动感官,提升能力

  信息技术使得教学形式多样化、变化频繁,符合幼儿易转移注意力的特性。多媒体计算机呈现鲜明生动图像、交织静态与动态画面,在虚拟空间中构建情境和想象空间,并具备灵活交互功能;教师可根据需要主导网络资料及屏幕内容进行快速调整互动,无受时间空间限制之苦;这极大增强了教育表现力,并有效捕捉幼儿注意力,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唤起孩子们浓厚兴致,并由此点燃求知欲火。不同媒介激发不同感官器官反应,在放松环境消除心理压力下提高求知欲望、激活思维、强化记忆过程中也调动多感官参与,在吸收信息过程中全方位保持心理素质稳定,并推进认知水平发展提升。

  三、互动体验, 提升效果

  当涉及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和人机交互时,与传统的投影设备、幻灯片、电视等单向教学媒体相比,多媒体计算机展现出独特的功能。它不仅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顺序展示文字信息,还能呈现多样字体、动感效果、丰富色彩和独特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它具备随时切换到所需界面、呈现信息,并让幼儿参与操作、选择、练习或探索的能力,真正将幼儿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角。

  四、激发幼儿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是一个蕴含想象、思考和实践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开拓想象力提供了充足条件和支持,将传统的“说教”转变为多感官刺激,在抽象之中注入具象,在无形之中显现形态,为幼儿塑造尽可能真实的场景。此外,它不仅具有多变性优势,还能拓展认知领域,揭示教材内在逻辑关系。教师可通过多样化讲解、提问和质疑方式启发幼儿思考,拓宽其思维范围,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诸多优点: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枯燥问题趣味化、使静态问题动态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些优势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并提升了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望。同时也促进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和释放了幼儿思维想象能力。然而,对于教师而言,则需要更高水平要求:只有全面掌握这一现代教育工具,并合理发挥其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2:远程教师培训心得总结

  在第3批小学教师远程研修拉开帷幕时,我有幸融入了语文远程研修的行列。尽管时间紧张、精力透支,但所获非浅。这几天的学习让我重新审视新课程,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悟:

  一、重塑自我的使命与教育观念。

  现代远程教育实践中,我们不再仅仅是为他人点亮“蜡烛”,更要成为持续充电的“长明灯”。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下,我们通过现代教育资源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教师不再只是执行者,更是建设者、开拓者、创新者。传统的授业解惑模式被颠覆,我们要像流水般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历史使命,确立高尚职业道德信念,在培养全面素质创新人才上发挥积极作用。

  二、提升自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水平与优秀教师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虽然曾经在不同年级任教并对教材有一定了解,但仍显幼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加强对教材的分析、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备课和备学生工作,并严谨授课、研究不同类型的课堂形式,在课堂上逐步取得良好效果。让学生在40分钟内充分吸收信息,减轻课业负担,留出更多时间体验和发展其他素质。

  以上是我在远程培训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实践出真知!相信本次培训对未来我的教育事业将大有裨益。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并更好地投入工作之中。

  远程培训心得结集5

  今年暑期参加了为期6天的远程教育培训。在这段时间里,与专家和同行交流密切接触,深入探讨专家们的教学理念、倾听各种见解和观点,进一步把握新课改方向和目标,并反思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方面尚需提升,在过程中也遇到众多问题。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后, 我对口语交际和写作方面有了很大收获, 现分享以下两点心得:

一、“引导口语交际, 激活学生动能”。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社交欲望,然后培养他们具备社交能力。这个话题我觉得探讨得非常精彩,因为在我们的口语课堂上,很多学生似乎缺乏话题,或者每次都只有几个同学会积极发言,这让教师感到相当无奈。如何解决呢?经过专家的指导,我才意识到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激发学生的社交兴趣,导致他们不愿意进行交流。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墨守成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生活情况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选择具有代表性、引人入胜的资料,或者选取班级、学校或日常生活中最近发生的事件作为素材,营造出交际氛围,创造交际机会,从无到有地引导他们产生想说话的欲望,并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师生互动、同学间互动,这样才能建立起社交网络, 从而激发大部分学生的社交欲望。一旦学生有了社交欲望, 还需要具备社交能力, 我认为这就是需要掌握社交技巧。

  二、“让学生成为快乐高效作文家”。

  没错, 作文教学也是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 农村孩子由于阅读量不足、对外界了解匮乏等原因, 高质量地开展作文课程十分具有挑战性。一些关于事物、人物写作方面存在于三年级、四年级或不同阶段, 学生写作时感觉没有什么可写的内容, 三年级写了某件事, 四年级还在写同一个主题, 就好像自己身上只有那么一件事情似的, 这样重复性强的作文既令自己写作时感到厌倦, 教师看了也头痛。怎么办呢?听完专家讲解后, 我认为可能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抓住孩子心理, 引导方式不当所致!

  农村孩子虽然接触较少, 却肯定会拥有许多难忘经历, 这些经历需要老师适当引导, 比如在校内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事情、与同学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在家里与父母之间互动、与兄弟姐妹之间共处等等。或者选择插秧、收割稻谷、做饭等主题素材,在正确引导下,学生必定可以书写出自我的文章。因此说起来作文必须贴近儿童生活才更富有意义,才能真正回归本源。将游戏融入作文教学中,调整游戏表演角色定位,在作文教育中使游戏功不可没。有效且恰当地引导是学生成长成功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工具,针对各类作文类型要给予具体而关键性指导,逐步使学生掌握方法,并且耐心支持着他们走向成功。

  在这次培训中,我获益匪浅,深刻感受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倾心呵护,方能绽放出完美的艺术之花。参与学习后,意识到自己仍有许多需要进步的地方,但我充满信心通过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成为一名胜任的教育者,为自己的教学生涯增添更多色彩。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拓展自身业务技能,立志成为成功者!

篇3:远程教师培训心得总结

  经历了三天的教代会和新教师岗前培训的洗礼,我受益匪浅。充满激情的何校长、温文儒雅的陈校长以及王主席、汪主任、童主任、刘主任、丰主任、吴主任、罗老师等资深前辈教师,通过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实践经历,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生动有趣而温馨的课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黄高大家庭对我们的关爱和重视。

  何校长主持的岗前培训首堂课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强调要成为一个既有理想又有行动力的老师,“追求伟大是理想,坚持不懈是信念”,这番话包含着决定我们在教育领域能否长期发展的内涵。“毕业生就像是人才的未雕琢之石,替代性越低,人才价值便越高。”作为新进教师,我们需要不断磨练时间和教学技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坚持终身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永不停歇,成为怀揣理想和信念的人,成为具备理想和行动力的教师。

  陈校长提出“育人胜于授课”的理念,在心中扎根。他倡导以春风化雨般方式进行教育。结合陈校长分享的几个教学案例,我深刻体会到关爱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尊重每位学生、关注他们内心状态、培养适应环境和应对挫折能力对于塑造健康身心至关重要。我们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身心健康者,然后才是一个拥有知识智慧的个体。

  十一位代表老师在教代会上精彩发言,在我心中留下了深远印记。其中两位老师给予我特别启发:物理学科曾献智老师和启黄张莎老师。曾老师投身教育事业已有十八年,并且是一位单纯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成长的老师。他那句“从不屈服于命运,永不言败”振奋人心。从曾老师身上,我领悟到要成为一名杰出教师最基础且核心之处在于对教育事业热爱之情。正是这份赤子之心使得曾老师能够排除万难、勤勤恳恳地工作,并取得令人欣喜称赞之成就。

  对于曾老师这样饱经风霜、经验丰富的前辈教育者, 我怀着“崇拜山峰之高远, 行走路途之艰辛” 的景仰之情;而启黄中学年轻教师权张莎,则更容易引起新加入职场者如我们共鸣。张老师权高中时仍沿用初中时期方式授课遇到困境, 后来她转变方法才取得成功。 这段经历让我回想起自己实习时期, 班里同学个性活泼可爱, 纪律管理困难, 作为实习老师权感束手无策. 有个女生当面告诉我: “老师权你太软弱了, 以后如何管理好班级.” 当时感到非常尴尬, 在请教其他老板及同学后, 我决定采取严厉手段管制他们.

  在我管理的一次晚自习中,学生们聊个不停让我火冒三丈,我毫不留情地发泄了怒火,漠视了他们震惊而不满的眼神。经过我的努力,学生们逐渐适应了我的“强硬”风格,班级纪律也得到改善,这让我有点得意,但同时也发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学生们不再与我亲近。当时我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并计划在未来继续采用这种方式。然而张莎老师的报告给了我启示,让我明白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微妙的艺术,老师不能固步自封,应根据学生和班级情况制定灵活的教学策略。

  最后一天的培训中,我们跟着童主任去高三年级进行实地观摩,在那里感受到教室里回荡着悠扬的读书声,看到下课铃响起后学生如箭一般冲向食堂争分夺秒,这些勤奋刻苦的孩子们为自己的梦想和未来而拼搏努力,老师就是他们梦想之路上的引路人。内心涌现出一股使命感,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头。对于曾经过着悠闲生活、几乎忘记奋斗滋味的自己而言,这种羞耻之情油然而生。现在能够重新振作,并找回失落已久斗志令我深感欣慰。

  此时此刻,我决定抛弃过去的懒惰、骄傲和空虚。如今的我宛如一块白纸,一个渴望知识、怀揣希望、充满创业精神的初学者。我愿虚心向前辈老师和同事请教、努力学习、献出爱心,在黄高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尽自己微薄之力!

  最近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牧航撰写的文章《新课程高考扩展了中学历史课程资源》,深受启发。因此觉得有必要反向论证该命题,并重点阐述挖掘历史课程资源重要性。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和理解分享见解。

  一、旧高考与传统历史课程观

  在传统历史课程中,历史教材被视为中学师生唯一依赖的“圣经”,是唯一资源;所有服务于教材内容的资源都被称为辅助材料。这种思维贯穿于教学和考试命题中,认为只有出现在考纲和教材中的知识才具备价值。老师极力引导学生复习热点问题,并避免猜测题目内容以预测考试内容;高考提问逐渐偏离教材常规视角寻找考点, 如同玩猫捉老鼠游戏。

 二、新高考与全新课程资源观

  在全国范围内新课程的全面推广,教学工作已经明显转向以课程为核心,由传统的教材导向逐渐演变为以课程为导向,这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必然发展方向。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并不需要编写大量校本课程,而是应尽可能依托教科书,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延伸。比如,目前的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教科书分别涵盖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内容,这种分类打破了过去通常按年代编写历史教材的惯例,而采用了更具类别性的划分方式。

  尽管三本必修教材各自定位清晰、任务明确,但每本教科书都存在许多可以进一步细化开发的新资源。这些资源在教材中表现得相对零碎,我们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适度拓展,将其转化为可在实践中运用的教学资源。例如,虽然必修三涉及文化史,但通过补充相关材料并整合形成书法史、绘画史、思想史、风俗变迁史、影视史、文学史、戏剧史、婚俗史等专题内容,在复习时整理这些专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应对高考知识迁移型试题时也能游刃有余。

三、挖掘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以新高考实例验证

  自20xx年起,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等新高考地区的考题中包含大量课程拓展资源。例如20xx年广东卷第27题提供民国时期民意测验表,反映了当时中国老百姓对世界大事看法;20xx年第26题提供周代饮食生活资料,呈现出宗法社会中严格等级关系存在;20xx年海南卷第21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科技人员向内地迁移情况。从各地试题来看,直接命题于教材内容已经极少见到,高考命题普遍依托于课标需求,并引入对教材延伸性的新素材。

  这些案例无不凸显了拓展教材资源的紧迫性。因此,当前形势要求历史教师拓展历史课程视野,拓宽中学历史教学思路,优化中学历史学习方法,以更好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当然,这也给予中学历史教师严峻挑战。

四、以全新视角复习备考新课程

  在学习的初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对教材基本知识和结构的熟悉和掌握,比如自主学习、教师讲解、作业、考试、评讲等方法。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课内素材进行拓展,设计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并清晰表达问题。举个例子,在上必修二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我重新组织了材料,并设置了一道创新的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957年,我国新增飞机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一大批企业得以建立。

  观察课内“一五计划成果图”,解放前我国东部地区企业数占全国87%,结束后占76%,西部企业占24%。

  问题: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归纳,“一五”期间我国取得了哪些经济成就?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材料一”表明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材料二”则显示我国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尽管这两点内容在课本中都有叙述,但通过提问和评析,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结论。

  另一个例子是,在上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时,我选择了一个现代感强烈的主题:“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除了课内出现的名词外还补充了其他相关概念,并向学生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影响个人生活水平最重要因素是什么?”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概念。

  以上实例清楚展示了将课程资源拓展转化为命题素材对于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应对新高考要求至关重要。只要老师具有无限创意,并善于利用和拓展课内资源,新课程改革就为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师提供了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