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文档

小学数学培训学习感悟

时间:2024-03-01 11:15:12 综合文档

  【前言】本文是网友“zhuogangmeilin”分享的小学数学培训学习感悟(共3篇),供大家阅读。

篇1:小学数学培训学习感悟

  在秋风的吹拂下,生本教育悄然来到了利州大地,我们学校在李校长的亲自指导下,热火朝天地探索适合我们学校的生本教育之路。我有幸成为首批生本实验教师之一,带领我的新一届一年级学生踏上了这场探索之旅。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时,我只是简单地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虽然这种教育理念并不陌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本教育理论也强调了要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情感、兴趣和动机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内在世界的了解,以满足他们的兴趣、需求、经验和个性差异,从而开发潜能、激发认知与情感的互动作用,并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那么郭思乐教授为什么会提出他的生本教育理论呢?他的生本教育又是怎样的呢?经过近几个月的实践,在领导期望下,我们开始了美丽羊城中关于生本教育的学习与实践。

  12月1日抵达羊城后,我看到密集安排为期十五天的学习计划:入校听课、理论讲座、模拟授课、借班试讲、答辩等等。但我并不在意这些形式,我的目标是在其中“挑刺”,探究生本教育是否真有其奇效。可以说,我并非一个优秀的学员。然而经过半个月的学习后,我从最初的怀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坚定信仰。这次学习对于我以往对教育观念、师生成长和学生成长观念都进行了重新构建,特别是郭思乐教授那些经典警句简直像灌输神明智慧般深入我的内心。回顾整理着半月来所得心得体会,在摘取精华去除糟粕之时倍感激动。

  一、抓住核心——个人化学习

  (一)个体化自主学习

  在学习中,个人独自探索是建立知识的第一步。究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习?——这就需要进行前期小型研究。而说到前期小型研究,不得不提老师设计的这个环节。在设计小型研究时,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学科知识的根基。当这两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时,便形成了“智慧之根”,简单来说,设计前期小作业的原则是从基础出发、多实践、深思考、高层次输出。基础出发意味着:要直指事物本质、简单易懂、开放性思维。例如,在教学数学时,“基础”是金科玉律,直指学科核心内容;“简单”则是让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和操作,但我认为,简单也有一个度的把握,应该简化至不失去探究和思考的价值。比如,在模拟《植树问题》时,可以设计三棵树间隔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尝试画四棵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发现规律。最后郭教授指出为什么没有设计两棵树的例子?因为只有三棵以上才能看到规律。可见,简单并非浅薄,过于简单会丧失探究的深度与广度。而“开放”则意味着可以延伸和运用,并便于总结。

  其实在自主学习中还包括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不仅要教会他们尝试、绘图、演示等技巧,还要培养他们整理、归纳和质疑的能力。可以看出,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

(二)团队协作式学习

  在个人完成前期小型研究之后,在课堂上真正实施生本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团队中合作学习时,需要突出“互助”的精神,在团队内部分享各自完成前期小型研究情况。最好让即将发言者将研究材料放在桌面中央轻声细语地介绍,首先由有困难的同学发言,并且可以选择每位同学分享一个问题或者某道题目的解题方法。

  对于我们一年级生本堂教育来说,在初始阶段训练团队合作时,我们需要确保各科之间相互配合(至少语文和数学),采用统一的分组方式、评价标准和机制。初始训练阶段应该逐组进行,并且巩固每个小组的表现。每天训练前需设定明确目标和重点,并围绕此目标展开训练及评价工作。可以说评价方向决定了学生努力方向。

(三)全班群体式学习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所谓的展讲并不只是简单的呈现知识,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将他们在小组探讨中遇到的难题带入全班交流。不同类型和内容的展讲方式会有所不同。在新知识传授阶段,学生的展示主要关注于探索方法和多样化方法的过程。比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应侧重于展示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体现出转换思维过程。而在整理复习阶段,学生应专注于整理知识和方法,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例如,在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应强调整理方法和构建知识网络,逐步建立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及梯形面积这一渐进式知识链条。评研阶段,则要着重于“评”与“研”,分享错题、分析错误原因、研究改正后的题目,并真诚地给予同学们建议。

  不论是哪种类型,每个小组展示后都需要总结、评价或提醒。此外,在上层小组进行展示时,下层同学应认真倾听,并在展示结束后提出质疑、补充,并注重指导和培训学生之间质疑交流。

  教师在生本堂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发现,在之前几个月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候我们放手过度导致讨论偏离主题;有时候完全交由学生主导导致缺乏深度;有时候让学生自主探究却无法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因此,在生本教学中,老师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组织作用(确保课堂秩序井然、确定发言顺序);引导作用(确保小组交流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抓住重点);慎重干预作用(当讨论偏离时及时干预)。以上就是生本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实际上,我认为生本堂可以分为三大核心环节:个体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而老师的帮助应该贯穿于这三个环节之中。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四轮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够促进完善人格塑造。

  另外,在前期数学生本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误区:

(一)重视演讲而轻视设计。

  在前期的生本堂教学主题研讨中,我校老师们积极参与其中,可以说,他们在生本堂的探索中,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取得了生本堂上的质的飞跃,短短一学期时间,取得了一年甚至几年的成效。但这次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入思考前置小研究的设计。无论何种形式,学生的个人学习、对学习内容以及团队学习都是小研究展开的核心。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学生小组合作和小组展示的讨论,但却缺乏对前置小研究设计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因此,在下个学期开学初,我们低段数学组将把如何设计基础、简单、开放的小研究作为教研主题之一,并遵循智慧之根,让我们设计的主题与学生课堂上的“脉搏”共振。

  (二)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

  在12月17日晚上,郭思乐教授组织大家学习《生本教育数学骨干班学习要点》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教授一年级孩子20以内进位加法比如9+__?当他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和很多数学老师一样迅速想到应该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郭思乐教授接着说了一句低沉而简洁的话语:“我们到底是带着方法(结果)见学生还是带着学生寻找方法。”这句话让我感到震撼,反思自己以往多少次是带着方法和结果去面对学生呢?这样做背后暴露了我的教育观念和对待学生方式有所偏离。

  (三)关注学生而不只是老师。

  在前期的生本堂教学实践中,我和我的伙伴们常常陷入两难境地。想表达却不敢表达,不表达又想表达。有时候我们想放手却担心起来;有时候又会强行将课堂拉回“以师为本”的状态;最终有些老师干脆完全放手,让课堂由学生自己组织并进行表演。所有这些现象都指向一个问题:在生本堂中我们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怎样去引导?要传递什么信息?通过这次的经历,我坚信在生本堂里老师的地位不可动摇!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应该在迷茫处给予“点”,在优化时指明方向,在必要时给予支持,并且控制好课堂节奏。我们作为老师,在关键时刻要言传身教,在关键节点要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进行更多探究和辩论后再总结),侧重于指导学生方法、精准点拨重点、精准提炼知识内容以及精准评价学生成果展示。

  在美丽的羊城学习过程中,我这个“坏学生”获得了一些新的感悟。这次学习实践带给了我无数可喜的成果,比如代表全体数学骨干学员前往朱村小学进行研讨报告,在郭教授和同行们的好评中收获满满的认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朱村小学六年级三班同学展现出的自主学习能力、演讲技巧以及视频制作技能让我深感钦佩。可以说,这次在广州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如果有老师问起我关于生本堂教学模式的看法,我想引用一下郭教授的话:“生本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我对这个观点深表认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一旦某种教学探索被奉为模式,它也就开始走向衰亡。如果还有老师问道我们为何要研究生本教育?那么我的回答是:我们之所以研究生本教育,并不是为了设计新的教育模式或者课堂形式,而是要理解“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和思想。

“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借助羊城之行的启示,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寻求创新,在遵循生本教育理念的同时开辟属于自己幸福教育之路!

篇2:小学数学培训学习感悟

  8月5日至8月7日,为期三天的全县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成功收官。这短短的时间对我而言,是一场教育理念的焕然一新、多维度提升之旅,获益匪浅。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观念洗礼、理论提升、知识积淀以及教学技艺增长。

  一、理论经验助力教师成长。张主任于8月5日进行了关于《如何有效开展网络大集体备课》的精彩报告,他详细阐述了集体备课的本质,以及在网络背景下如何高效进行大集体备课,并展示了操作方法。这次报告不仅有理论深度解读,还有具体操作演示,堪称精神上的丰盛饕餮。

  二、名师课堂引领教学实践。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沉浸在徐长青老师授课的《“退”中的`数学》之中。名师就是名师,在他的课堂里感受到充实与享受,无论是孩子还是老师都被深深打动。短暂的一堂课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和能力,还给予我们宝贵启示,心灵得到净化与情感升华;同时学生有充足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他们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得到了完美呈现。

  三、消化培训激发个人成长。尽管培训时间短暂,但所获收益丰厚。通过这次活动,我站在崭新平台审视自身教学工作,并为未来指明方向。将所学教育理念消化内化为个人思想指导实践,并持续积累教育信息、拓展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自我。

  最后衷心感谢县教研室提供如此难得的学习平台,不仅加强了个人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激励着自己努力,在未来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出色表现。

篇3:小学数学培训学习感悟

  自9月开学以来,生本教育随着清新秋风吹拂利州大地。我们学校在李校长的亲自指导下,如火如荼地展开探索适合我校的生本教育课堂。我有幸成为首批生本实验教师之一,带领我的崭露头角的一年级学子,踏上了生本教育的发现之旅。对于生本教育的初体验,我一开始只是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即将学生置于核心。这种教育理念并不陌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本教育理论也强调,不仅要关注认知发展,更要注重学生情感、兴趣和动机的培养规律。重视了解学生内在世界,顺应其兴趣、需求、经历和个性差异,以激发潜能、促进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并重视创造力、认知、动机和情感等方面对行为的影响。那么郭思乐教授为何提出他独特的生本教育理论呢?究竟郭教授所倡导的生本教育又是怎样的呢?我校已进行近三个月的生本教育实践,我们采取的方法和路径是否正确?怀着这些疑问及学校领导的期待,我恐惧而又期待地踏上美丽羊城中关于生本教育学习实践之路。

  12月15日抵达羊城后,便看到为时十五天密集安排:听课入校、理论讲座、课堂模拟、借班授课、答辩等活动。然而对于这些形式,我并未过多关注;我给自己定下目标,在这些形式中“挑错”,验证生本教育是否真正神奇。就此而言,并非一个优秀学员。但经过半个月深入学习后,我的内心经历了怀疑——半信半疑——坚信不移的转变过程。可以说,这次学习彻底颠覆了我先前对于教育观念、师资观和学子观念的构建;尤其是郭思乐教授分享的某些至理名言,在我看来宛若雪中送炭。夜晚回顾整理笔记时,内心更是澎湃欢喜;因此整合近半月来所得学习心得,并汲取精髓、剔除杂质。

  一、 生本教育核心环节

  (一)个体化(单独学习)

  在探索个人学习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进行前置性小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是老师设计的,更要考虑学生的生命之“根”和学科知识之“根”。当这两者相交融合时,就会形成“汇根”,也就是慧根。设计前置性小作业的原则应该是低入、多做、深思、高出。所谓低入,即从基础简单开放的角度入手。基础是数学学科的核心,简单则意味着让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并完成,但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好简单的度量,不能让简单到失去探究的内涵价值。开放,则是指能够拓展应用,并便于总结。

  实际上,在独立自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和方法至关重要。不仅要教会学生尝试、绘图、演示等技能方法,还要让他们具备整理、提炼和质疑的能力。因此,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本领是构建生本课堂的基础。

  接下来是小组共同探究阶段。在确保学生已经完成了前置小研究后,我们需要在课堂上真正展开探究式教学。在小组学习中,突出“帮助”至关重要。可以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前置小研究成果,在发言时将研究内容摆在桌面中间轻声细语地介绍。推选有困惑或困难的同学作为首位发言人,并可以每人分享一道题目或某种解题方法。

  对于我们一年级进行生本课堂实践时,在初始阶段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至关重要(至少包括语文和数学)。采用统一分组、评价标准和机制,并逐步进行分组培训巩固。每天设定明确的训练重点和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进行训练和评价。可以说,评价方向决定了学生努力奋斗的方向。

  最后是全班共同探索阶段,群体协作与共同进步。

  在我们的课堂中,所谓的学习不仅仅是老师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在小组内遇到的难题带到整个班级进行交流。这个环节下,学生展示的方式和重点会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和内容而各有不同。对于新授课程,学生的演讲主要集中在方法探究和多样性上。比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会侧重于展示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换为长方形,体现转化思维过程。而在复习时,学生则着重整理知识和方法,使相关知识串联成一条线。举例来说,在复习《多边形面积》时,学生应当聚焦于整理方法和知识网络构建,在他们心中逐步建立起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和梯形面积之间的递进知识链条。至于评研课程,则需要注重“评”与“研”,强调错误题目分享、分析原因、改正后再研究,并给予真诚提醒或建议。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课程,在每个小组展示后都必须总结、点评或提醒。除此之外,在上层小组展示时,下层同学需要认真倾听,等上层小组汇报完毕后,下层同学可以质疑、补充,并注重指导和培训学生质疑交流技巧。

  在我们学校前几个月实施的生本教学中,我发现教师主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有时我们放手过度导致讨论偏离主题;有时完全交出课堂给学生导致缺乏深度;有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却遇到问题时又束手无策。

  因此,在生本教学中,老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组织作用(确保课堂有序进行、确定发言顺序)、引导作用(围绕核心问题引导交流展示)、干预作用(当讨论偏离时慎重干预)。这些是核心环节。从效果上看,其实是三大核心环节:个体学习—小组合作—整体共享。老师的帮助应该贯穿其中。通过这三个环节反复地学习同一内容会增强效果,并促进综合素质塑造。

  另外,在前期数学生本课堂中存在几个误区:

  1. 重视演讲而轻视设计。

  在前期的生本课堂教学主题研讨中,我校老师都积极参与其中,可以说,我校老师们在生本课堂的探索中,都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取得了生本课堂上的\’质的飞跃,短短一学期时间,取得了一年或几年的成效。但在这次的学习中,使我更加深了对前置小研究的设计,无论是何种课型,学生的独学、对学及群学都是围绕小研究展开的。而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及小组展示的研讨,缺乏对前置小研究设计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在下学期开学初,我们低段数学组必把如何设计根本、简单、开放的小研究作为我们的教研主题之一,遵循慧根,让我们设计的课题与学生的课堂“脉搏”共振。

  (二)重结果,轻过程。

  在12月17日晚,郭思乐教授在组织学习《生本教育数学骨干班学习要点》时,向与会的老师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年级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如:9 5,怎么教学?要教给孩子什么?当他把此问题抛出时,我与很多的数学老师一样,头脑里快速的闪出这节课要让学生学会用“凑十法”解题。但接下来郭思乐教授低沉而简短的一句话,一语惊醒梦中人,他说:我们老师到底是带着方法(结果)见学生,还是带着学生寻方法。听到这句话时,反思自己以前 的课堂,有多少次 我不是 带 着 方法 及 结果去 见 学 生 的? 这 样做 的原理 是 我 的 教 育观、 学 生 观 出现 了 偏离。

  (三)重学生,轻老师。

  在前期 的 生 本 课 堂 教 学 实 践 中, 我 及 我 的 伙 伴 们有 时 是 矛 盾 的。 想 讲 而 不 敢 讲, 不 讲 却 又 想 讲 。有 时 我们 想 放 手 ,却 又 不 放 心 学 生; 有 时 我们 又情不自禁硬生生地 把 课 堂 拉 回 “ 师 本 ” ; 到了 最后,有些 老师 干脆 完全 放手 , 课 堂 让 学 生 组 织 , 老 师 就坐 着看 学 生 表演 。等等 这些现象 ,都说明了一个问 题 , 生 本 课 堂 中 我们 教 师 应该 干什么 ? 应该 怎么 讲? 应该 讲什么?通过 这次 的 学习 ,我 终于 坚定: 生 来 的 办 公 室 中 老 师 的 地位 不能丢! 在 生 来 的 办 公 室 中,我们 教 师 要 “ 点 ” 在 迷茫 处,“指 ”向优化时,“帮” 在 必要时 , 控制 课堂 节奏 。 我们 的 老师 讲 ,要 讲 在 关键处 , 更要 不 讲 在 关键处 ( 在 关键处应该让 学 生 多 探 究 , 多争辩 ,然后再 提 炼 总结 ) , 应侧重于 对 学 生 方法 的 指导 , 教 学 重点 的精 点拨 , 学习 内容 的精 提 炼 , 学 生 课堂 展讲 的精点评 。

  在美丽的羊城学习中,我这个“坏学生”收获颇丰。参与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动,比如代表全体数学骨干学员去朱村小学进行研讨课汇报,在郭教授和同学们的好评中受益匪浅。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朱村小学六年级三班同学展现出来的自主学习能力、演讲技巧以及视频展示台操作技能,令人赞叹不已。这次广州之行可谓收获满满。

  如果有老师问起我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是什么?我愿引用郭教授的话:“生本教育没有固定模式”。我深以为然,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教学探索一旦成为固化模式,也就标志着该模式将逐渐失效。若再有老师问我们为何要研究生本教育?我的回答会是:我们研究生本教育,并非意在建立新的教育或课堂模式,而是要理解其中蕴含的“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和思想。

“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将凭借羊城之行所赋予我的力量,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秉持生本教育理念,努力开拓属于自己的幸福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