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

《停船瓜洲》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10 20:37:06 教学反思

  【简介】本文是热心会员“luzhangang”整理的《停船瓜洲》教学反思(共3篇),供大家参考。

篇1:《停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收录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用简练的28个字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解读这首课文,结果却出乎意料。

  片段一:

  老师:“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呢?

  学生们陷入沉默。

  老师:再读一遍这两句诗,结合课后注释,用简单的示意图标出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

  学生们纷纷朗读诗句,查阅注释、思考并开始画图。

  老师指定一个学生上台板书和解释,大部分同学认可他的作品。

  老师:现在我们再来朗读这两句诗。

  学生们跟着朗读。

  老师:有人可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义吗?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学生:京口和瓜洲之间仅有长江相隔,再经过几座山脉就是我家乡钟山。

...(略去部分内容)

...(略去部分内容)

  片段二:

...(略去部分内容)

...(略去部分内容)

  反思:

  1. 教导学生思考方法。有句名言说:“授人以鱼只满足一餐所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不竭。”在备课阶段时,我已预测到学生可能无法理清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关系。因此,我决定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自己找到答案,并设计板书过程就像是传授捕鱼技巧。这种板书设计激发了学生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不仅能够学会知识,更能够理解知识。体验中学,在体验中提高。

  2. 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潜力。提及新式教育时常会涉及“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概念。但实际上,在具体教学中总是缺乏信心,忍不住代替包办所有事情。这堂课让我领悟到,在我们的教室里其实有很多值得让学生自行探索、辩论和培训的机会,并且他们完全有能力做到,甚至比老师理解得更透彻,给予了我们启示。只要我们作为引导者善于发现和思考,相信学生成长之花必将在你引导下茁壮成长。

篇2:《停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心怀思乡,爱乡之情溢于言表。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家乡深切的怀念和热爱。作为一篇优秀的教材,它不仅适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能引导学生审美、德育教育。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启迪想象力,感悟意境,培养热爱家乡之情。

  2、运用古诗学习方法,深刻理解诗意,并通过情感投入的朗读与背诵全诗。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关注想象意境和领会诗情,并指导学生重新体验诗歌描绘的场景。

  为此,在教学中做出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回顾春天描写的古诗句,巩固旧知同时加强知识间联系;通过有感情地背诵引导学生融入学习氛围,激发兴趣并调动积极性。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古代诗歌,因此我帮助他们回顾古诗学习方法,并进行归纳总结。这样设计旨在为学生指明学习路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借助学法促进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

  在理解诗意阶段采取“先扶后放”策略:先辅助掌握前两句内容,“读---解---串讲---体会”,板书目的在于“教”给予方法指导以奠定智力基础;鼓励自主学习后两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测学习效果(板书)。

  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最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大意,并为深入领会诗歌意境打下基础。

  整个教学核心聚焦于引导学生领会诗歌意境:

  第一种方法是设境想象法

  利用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手段营造身临其境氛围。美妙配乐和绘声绘色的描述唤起多种感官体验,在愉悦环境中激发思维发展,《美》化身音符与图画共振,在谈论个人感悟时更深切体味到了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第二种方法是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的设计,旨在突显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进行实打实的文字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祖国语言之美。同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深度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缺乏重点和层次的单一灌输方式,提高了“学诗”过程的密度,确保学生成果累累。

  教学的第三阶段是:引导学生情感投入地朗读、背诵整首诗。丰富学生词汇量,培养他们对语言之美的感知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学生动手,完成以下巩固练习。杜绝古诗教学中僵化口头传授的现象,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并接受信息反馈。

  总体而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做出了以下三方面努力:

  1、深度挖掘诗句内涵,有机融入思想教育。

  2、积极营造情境,指导有效学习方法。

  3、聚焦核心内容剖析,开展扎实训练。

篇3:《停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是一首表达乡愁的诗篇,广受欢迎。对于学生而言,背诵这首诗已经不再是难点和重点,因为他们在三年级时就已经熟记了这首作品。教学的关键应该放在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上,这也是我向同年级其他老师请教后得出的共同结论。因此,我开始仔细揣摩如何去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并寻找方法。回顾本次授课过程,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收获颇丰:

  1、注重朗读,熟读成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文章也会吟。” 通过朗读来体验古诗所传达的情感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朗读,学生与诗人的情感更加贴近。在新课开始时,我指定学生轮流朗读这首古诗,并强调多音字的正确发音。随后,在学生展示讨论诗意时,要求他们朗读出相应句子并解释其涵义。分析完作者创作背景后,领悟到作者怀乡之情后,反复进行朗读练习,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我注意到学生的情感逐渐增强,在他们的朗读中充分展现了这种情感。

  2、突出重点,合理安排

  真正杰出的教师并非只能讲好一堂课程,而是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巧妙施教。由于学生早已背过这首古代诗歌,因此重点应放在理解诗人思想和感情上。在时间分配上,初步阅读古代诗歌、理解意境、背诵全文仅耗费半堂课时间;而后半部分则致力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在有限时间内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

  当然,并非人无完人之处:

  在授课过程中,同学们能够按我的思路进行学习,但在理解抒发情感环节中仍显得力不从心。首先, 学生对于作者背景资料以及作品创作背景尚未深入了解。尽管下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但信息不够具体且缺乏详实性, 因此无法很好地领悟到作者撰写此篇作品时所抒发的情感, 亦难以理解为何尽管路途遥远, 作者却认为“一水” “只隔”。教师应将当时作者心境、政治环境以及其经历等方面详细向学生介绍, 让他们通过自身生活经历去领悟并体会作者内心世界。

 其次, 王安石用字精准推敲也值得同学们借鉴. 我曾期待着让学生通过“绿”字体会江南一片勃勃生机盎然风景之美. 我错以为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更换字眼典故十分熟稔, 因而便省略了相关练习.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有误. 学生并未深刻领会到其中奥秘, 只有通过更换字眼练习才能真正理解作者语言选择之谨慎.

  看似简单者未必易懂. 越是简约文字, 其内涵可能越具启发性与深度, 教师需付出更多努力去挖掘其中蕴含之智慧。

  学生是知识与未来的缔造者,引领学生拥有自主探索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舵手,已经成为当今教育者共同认可的目标。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距离现代生活已久,语言、表达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单薄且空洞。导致教师缺乏动力、学生缺乏兴趣,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枯燥无味。如何通过古诗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所不断探索的难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

  联系上下文和个人积累,推测课文中相关词汇的含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善用推测,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古诗之道。

  在我进行《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教学时,在解读“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时,学生意见产生了分歧:一些认为钟山与京口仅相隔几座山;而另一些认为钟山与瓜洲之间有数重山相隔。更令人意外的是绝大多数坚持第二种看法的学生。这是我在备课时从未想到过的情况,在教辅资料中也未涉及到。面对突如其来的难点,我先让学生各自陈述观点,并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执激烈、难分胜负。此时,我抓住机会灵活运用推测法向他们提议:“刚才你们的争论都十分精彩有趣,各有千秋。我们仿效作者置身其中去推测作者站在何处?眼前景象是怎样?心中所思又是怎样?以明确钟山究竟与何处有数重山相隔。”同学们模仿作者背起双手、挺胸昂首远眺。整个教室静寂无声,他们沉浸于诗意之境中,在默然地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喜地喊道:“老师老师!我明白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顺势追问,“你是如何领会出来的,请告知老师?”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远望江对岸京口时, 心中便会联想至离京口不远处的家乡钟山, 激发起作者思念家园之情。”“太好了, 你们这么解释后, 老师也恍然大悟! 让我们为自己鼓掌!”

  总而言之,在古诗教育中灵活运用“推测”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使原本困难轻松化解, 更能深入领悟诗歌内核并升华主旨。同时极大增加了学生成为自主探究古诗话题兴趣, 提高了他们对此方面能力. 社会变革不断, 知识日新月异, 时代进步飞速, 新世纪赋予我们作为教育者培养出具备自主性和开拓性人格特质的新一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