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教师假期读书心得分享

时间:2024-03-10 22:17:49 心得体会

  【简介】以下是网友“k09”分享的教师假期读书心得分享(共3篇),供大家阅读。

篇1:教师假期读书心得分享

  在假期里,我沉浸在吴非老师的著作《致青年教师》中,那里的文字朴实淡雅、案例真实形象,贴近我们当下的工作与生活。阅读之后,对于我的职业和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致青年教师》分为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编织而成的文字,仿佛经历了智者间的长夜对话,感受到了教育另一个层面。

  怀揣梦想和激情,迈向教学领域。近两年来的实际教学让我意识到,单纯热情是不够的。要对职业生涯负责任,必须提升职业素养。正如吴非先生所言,“二者一家”,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项美好事业,她呼唤理性探求,建立高尚人格。朴实态度和内心真挚言语犹如将善念之种撒入孩童心田,在耕耘中开出智慧之花。作为年轻教师,我可以有更多想法。教育是理想主义者之事业,需要培养理想主义。高尚与卑微仅一步之隔,在任何时刻都保持教育者尊严至关重要。试着装进学生内心,早日以自身方式明确表达立场,从小培养孩子尊重与崇敬意识。作为年轻教师,自觉维护团体利益、促进集体凝聚力量。每时每刻关注努力,留意细节由己出发。“教无大小事”,“生即教”,优秀教师无需言辞,在学生前身姿已是一本启蒙书籍;传授知识外还包含思维、气质与未来。阅读此书使我深刻理解修炼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

“青年”意味着学习、思考、理解与实践;“教师”则代表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断超越自我拥有卓越传授技巧与高超艺术水平。年轻教师应该承担责任,无论是对学生成长或自身专业发展,并始终牢记:自身涵养与专业锤炼不只是服务学生成长或他人交付任务完成而已,更是展现个体价值所在。学校给予年轻教师优良平台、精湛导师以及团结友爱团队——何等幸运!

  吴非先生的文字让我在平凡语调中感受到教育之美好与希望,在黑暗中照亮我的道路,并赋予新勇气直面教育挑战。还有许多任务等待我去完成,只有努力才能变得更好!但愿我能尽善尽美!

篇2:教师假期读书心得分享

  教师的独特魅力深刻地塑造了学生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轨迹。(引自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

  先说一个事

  所谓魅力,即是吸引人的力量。文章有魅力,读者会被吸引不断阅读;个人有魅力,周围人会愿意与其亲近。一位教师若拥有魅力,学生便喜欢亲近并倾听其教导。正如《学记》所言:珍视学问而亲近老师,享乐友爱而信任其道路。可见,教师个人魅力所带来的吸引和感染对于学生具有巨大、深远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影响他们一生。

  那么如何提升自身的个人魅力呢?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具备以下五种品质:超脱名利虚妄,积极培养美德,《有敬业之心》关怀学生,“像看待孩子般善待”;公正无私,“平等对待所有”,保持公平心态;谦虚坦率,“仁慈宽厚”,拥有宽容之心;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具备进取心态。我相信这五种品质的核心就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源泉——既热爱自己的工作,也关爱自己的学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甘愿成为别人攀登高峰的梯子,并忠实地服务于人民教育使命是教师职业道德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应当努力修养品德,培养勤奋尽责之风、热爱奉献之德、诚实守信之风、谦逊团结之风、公正正派之风、与时俱进之风,在遵守良知和履行职责中展现出色表现,才能成为值得尊重和可爱的优秀代表。

  我们都明白了解到教师个人魅力不只是个体修养和境界问题,更是一种不可或缺且无法替代的教育元素、手段以及动员力量。为了完成育人使命,教师必须依靠个人魅力来引领学生成长。在学生眼中,优秀的老师应该同时做到权威而非专横、严格但不苛刻、亲切又不随便、活泼却不放荡、开明而非杂乱无章、渊博而非自负 、新颖但不怪异 、优美而非俗气 、坚定但不执拗 、愤怒但不偏私。尽管我们要求老师并不能完美无缺, 我们仍然要永远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亲爱的老师们,在每天面对繁重工作和多样化学生时,请务必始终相信:

  相信每一个个体都渴望被尊重与信任, 每一位受教者都期望能够与老师平等交流与沟通。只要你给每一个孩子以信任, 你就能发掘出每个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潜能; 只要你内心充满爱意, 你将看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即将绽放芬芳的花朵, 即使是小草也能开出海洋般绚丽多彩之花。让我们耐心等待, 等待学生逐渐领悟, 多一份信任减少失望去给予他们支持, 多一份积极减少消极去给予他们希冀, 多一点耐性减少焦躁等待他们茁壮成长。

  让我们充满自信地面向自己、面向学生、面向未来和面向生活. 真情如雨露, 真爱如阳光. 春日微风拂过, 花儿次第开放, 让爱成为教育最终结果!

篇3:教师假期读书心得分享

  在暑假里,我们研读了两本书,其中让我深受触动的是涉及德育方面的探讨,以下进行总结:

  德育被视为整个教育的核心,它探究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总体而言,作者认为在德育教育内容上,应当从青少年实际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内容更贴近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以儿童行为和感知作为切入点,将看似抽象空洞的道德原则与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联系起来,真正使道德教育融入孩子们内心深处。在德育教育方法上,则需坚持养成教育作为基本方式,注重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培养。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更多地源自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经历的亲身体验。通常是在实际生活经验中,在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随着个人成长逐渐认识到道德价值,并建立起相应的道德观念。青少年道德品质塑造主要依赖于经验积累,而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培养。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呢?结合作者观点与我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愿分享一些看法: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石,以爱心为起点。

  理解即是理解学生思想、心理和生活现状。班级德育工作开展、学生品德素质提升必须遵从从实际出发原则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尊重意味着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和需求、尊重学生人格,并平等对待每个人。或许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犯错只需责备几句即可结束。然而这种想法并不正确。作为一名老师,即便学生犯错误,在批评时也应该恪守尊重学生人格、耐心引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效果。盲目指责只会激发学生反感情绪,并且不能用嘲讽伤害他们内心。若老师尊重学生,则能促进师生关系融洽愉快。

  其次是从爱心出发。以爱心开始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老师,要关怀班级每位学生成员,让他们感受到批评是出于关怀防止铁打不成钢之意愿;真诚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茁壮成材。有了爱心的老师,则学生成员也会更加尊重老师,并且有助于增进师生成员之间情感交流深度, 有效发挥情感教育功能。

  二、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作为学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 班级就如同一个大家庭般存在.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对提升学子品格素养具备相当影响力. 作为一位导师, 应特别注意班风建设, 良好班风可使得外部环境积极向上影响下, 低年级后进者数量较少, 就因优良环境助推后进者改变态度, 因此有效提高了学子品格素质水平.

  眼下我国的教育现状与作者提出的教育理念形成鲜明对比,给我的感觉是:传统的德育教育尚存显著缺陷:

  首先,传统德育教育虽然在内容上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深入、由简至繁,但却忽略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以道德规范和知识学习为例,在儿童道德思维初期,尚未形成完整的理性思维时,其人际交往活动范围有限且外部交流较少。直接灌输具体行为规范,一切从简单出发,并排斥不良行为影响,使得正确道德行为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或许有效。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逻辑思维逐渐发达,社交频率增加,他们开始更多地接触外界社会信息。简单灌输容易导致他们对所学内容与现实存在矛盾感,使道德观念混乱,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反感。可见,在内容之外,道德教育方法应顾及学生年龄发展水平变化。若依旧采用统一方式处理大中小学生的道德问题,则必将功亏一篑。

  其次是忽视了儿童发展的时代特色。社会环境塑造社会意识,每代人都有独特心理倾向。对上一代有效的方法如若机械复制,则可能在下一代效果甚微。这解释了某些教育方法在某个阶段有效而另一个阶段失效的现象。当今社会新事务层出不穷,当代青少年喜欢创新、变革和幻想,并充满活力。老套方法和距离较远的内容对他们作用微乎其微。无论何时何地进行道德教育,如果方法单调枯燥、缺乏生动趣味和新颖感,则效果必将减弱。

  第三是缺乏对道德内化过程的关注,学生道德认知过于感性而非足够理性。通过带有一定强制性质的方式培养中小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在言行符合社会文明标准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如果未能通过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内化这些规范,则难以培养出自我约束品质。因为外部规范具有时空条件限制性质,在失去这种约束条件下,许多人可能会表现出不端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