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职场文档 > 工作方案

人才培训方案

时间:2024-03-12 08:36:53 工作方案

  【简介】下面是热心会员“myt9659”收集的人才培训方案(共3篇),以供借鉴。

篇1:人才培训方案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从人才培训方案出发,引入“专业群”这一新概念并明确其内涵。通过对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的专业人才培训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提出了一套具有创新性的操作框架,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全新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群;专业建设

  回顾我国高职教育的历程,质量与特色始终是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院校工作的主旋律。但为何质量与特色仍然是当前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缺乏一套适用于所有高职院校共同遵守的操作框架和质量标准。这直接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训方案制定及实施上存在随意性,使得质量标准评估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行,并无法确定质量标准。

  高职院校人才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制订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工作——专业建设。同时,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起点和落脚点。可以说人才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制订不仅是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更是能否取得实效、事半功倍效果的基础性工作和保证。

 一、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

  人才培训方案设计与制订首要解决人才培养定位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备受争议,也是急需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广泛基础理论和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优秀人才,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特征。这种形式化了职业价值取向和特征的高等教育,在定位上应明显区别于本科教育,并以其高等教育属性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满足以下要求:(1)满足就业岗位(群)所需技术能力(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在技术教育中应成为学生就业谋生必备条件; (2)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要求学生掌握某个领域相对完整知识、能力结构,在持续学习中可支撑一生多样化发展和转变;(3)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还需在文化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个人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规划

  在高职院校这片领域,虽然历史相对较短,但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创新意识。专业设置和布局方面仍然存在着盲目和随意的现象,导致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名称众多、设置混乱”的突出问题。这种现象既与职业培养特点和就业导向相关,更是因为高职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使得资源积累和品牌打造变得困难重重。如何寻找稳定而灵活的专业设置和布局方式成为了当务之急。

  基于对高职院校现状和人才培训方案的思考,我们提出引入“专业群”概念,并构建了一个基于“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模式的专业设置框架。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指导原则,课程体系结构也应基于此模式展开。

  首先,我们定义了“专业群”的含义。它由共同或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组成,具有共同的核心课程和技能要求,并覆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其次,在基于专业群设置下,技术平台相对稳定有利于建设、专业方向开放灵活针对市场需求;优质资源高效共享投人产出好、教学管理规范方便易于提高效率。

  总之,按照专业群来划分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将有助于满足高职院校特殊要求:既要求稳定以进行积累,又要求灵活适应市场需求。只有通过此种方式进行规划,各院校才能够实现学院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打造高职院校人才培训方案的创新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基础上,采用公共技术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相结合的理念;注重体现模块化课程,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促进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推行必修选修课相结合,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建立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的灵活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设置原则:根据专业群规划与设置,课程体系包括三大部分:①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打好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等方面的基础;②公共技术平台课程模块,为各专业方向学生奠定广阔基础理论,并明确核心技术要求,在职业发展与迁移中提供支持;③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且紧密贴合市场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对应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培训。这一框架旨在为学生提供就业所需的岗位技能与专业知识,并灵活适应市场需求。

  笔者所提出的课程体系框架,在高等教育属性下保证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其开放性、灵活性和“准订单”特性突显了高职教育中职业教育的独特魅力,并为校企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可操作性保障。

  四、关键说明

  在构建的专业人才培训方案框架中,还需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中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实施方式和质量标准要求,以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特色固化为制度化的正常教学形式,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1.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线索,设计具有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和评价标准的课程内容。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训教学”两环节,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辅之以实训教学。各专业方向模块也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训实习两部分,但侧重于实训实习,并在最后一年完成这一过程。

  理论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就业所需技能和职业知识展开,力求适度且有效;实训实习则以获得相关技能证书并胜任岗位工作为目标,并作为质量考核标准。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校内进行基地实训。

  2.与国家职业资格对接,打通职业资格认证之路。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所需专业和职业资格认证内容,整合理论课程和实训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各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努力达成以上目标,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总结

  通过引入专业群概念、明确其内涵,以及思考设计基于专业群规划设置的专业人才培训方案框架,提出了普适意义的操作框架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不仅回答了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存在问题的思路,并为未来的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篇2:人才培训方案

  打造智能制造创新天地

  苏大应技院智能制造创新基地以企业信息中心、工厂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技术中心、制造生产过程执行管理技术中心、先进制造综合技术中心、自动化工程设计技术中心、工业机器人技术中心六大技术中心为核心,呈现出独具特色:

  (1) 各技术中心紧密衔接,学子在学习实践中逐步提升专业能力;

  (2) 所有技术中心星罗棋布,全面覆盖整个厂区,运行数据汇总至企业信息中心实现数字化一体化管理。

  ① 企业信息中心

  ② 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

 展示技术中心魅力图景

  1、企业信息中心

  企业信息中心根据未来先进制造企业设备互联核心要求设计,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核心平台层和业务应用服务层。

  学生可通过企业信息中心学习云计算虚拟化等核心概念,深入了解数据存储效率影响因素及其应用原则,掌握海量数据存储系统构建和管理机制,并具备云存储平台配置调试及维护技能。

 2、工厂数据采集

与监视控制技术之奥秘

  工厂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支持广泛设备连接,从传感器到PLC等多种智能设备获取数据,并通过标准协议或接口传输至相关平台,助力制造执行及企业管理系统。

  学子将掌握PLC编程组态、变频调速理论及电路搭建等能力;伺服控制系统操作与通讯知识;现场总线通讯技术;SCADA系统设计及应用等关键领域。

  3、制造生产过程

精湛执行管理艺术之所在

  在制造生产过程执行管理技术中心,我们引入了当下最具热度的智能制造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这个中心有两大核心功能:首先,通过在线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让学员们了解并掌握制造执行系统的使用方法;其次,我们搭建工厂数据模型,并基于先进的生产线进行二次开发,以推动制造执行系统的应用。

  这个中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制造执行系统的原理和发展趋势、基础架构、历史数据库、Plant Application、C#等开发技能以及SOA框架技术。学员们将掌握资源管理、产品管理、生产调度、生产执行、质量控制、产品追溯等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制造执行系统的开发模式。他们还将熟悉制造执行系统的管理与应用、工厂数据建模、OEE计算与模型构建、工单与调度管理、停机原因树创建以及历史数据库存储过程和SDK开发调试;同时还会了解制造执行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规划方法。

① 先进制造综合

② 自动化工程设计

  4. 先进制造综合技术中心

  先进制造综合技术中心整合了光、机、电、气、智能仓储等技术领域的前沿科技。该实训平台采用真实生产设备,按照真实场景搭建柔性制造生产线环境,既可单元独立运行进行相关课程实训,也可联动运行全流程教学实验。

  通过实践学习,学生将精通PLC组成原理和编程指令;掌握变频技术、伺服控制技术、灌装产线工艺流程、机械臂操作等多种主流现场总线使用方法;并且还会了解SCADA系统搭建及使用方法以及制造执行系统开发方法。

  5. 自动化工程设计技术中心

  自动化工程设计技术中心以工程项目为主体,模拟真实工程项目流程进行教学与实践。通过在此中心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将明确自动化工程内容和各节点任务;掌握自动化工程项目实施流程和读图识图能力及接线技能。

  6. 工业机器人技术中心

  本中心依托“中国制造20xx”战略背景,在智慧工厂和智能制造主题下结合最前沿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展开建设。硬件包括示教编程室、工艺室和智能生产线室;软件方面则涵盖虚拟仿真室。

  融合了最前沿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智能传感器技术等多项前沿科技,公司研发的机器人编程软件被安装于实训室计算机中。这款软件不仅是专门用于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及仿真的PC应用和开发程序,更是学生探索机器人世界的入口。初次接触机器人的学生们为确保安全,在虚拟控制器上完成一系列动作。

  在这个高度模块化、简易化设计方法下,工业机器人基础教学工作站集理论、虚拟、实际操作于一体,让学生能够充分领略工业机器人及其周边应用技术之美,从而真正掌握相关实操技能。无论是工业机器人焊接工作站,还是去毛刺工作站,都将成为学子们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智能制造电子装配生产线建设方案以“工业”和“中国制造20xx”为背景,汇聚了众多前沿科技如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智能仓储技术等。通过在该生产线进行实训,学生们得以将所学知识有序整合并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拓展自身视野。

篇3:人才培训方案

  在面对雷达装备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雷达装备型号复杂多样、人才培养低效等挑战时,本文奉行“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和任用相结合”的原则,深入研究雷达装备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以下创新性建议以提升装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水平。

  联合厂家与军校进行培训

  通过充分利用厂家的技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雷达装备生产厂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而有效增强装备培训的成效。通过改革接装培训和军校装备培训机制,可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的雷达装备培训主要包括军校内部的装备教学培训和由雷达生产厂家军代室组织的接装培训两种模式。接装培训是指当某型雷达装备交付部队使用时,由厂家军代室联合上级机关开展的短期雷达装备培训,参与对象通常包括各个装备使用单位的代表以及军校教员代表,而授课教员一般为厂家工程师。接装培训通常时间紧、任务重、人员众多、质量参差不齐,表现不尽如人意。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应考虑取消接装培训,并将其融入到军校体系内进行全方位实员培训,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更高效的装备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打造出“高端、精英、前沿”的新型装备专业人才。军校教员作为雷达装备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其对于装备运用和理解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要加强军校教员与厂家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应促进教员与厂家之间密切互动,在新型设备研发、调试和生产过程中,在不损害商业利益的前提下使相关教员全程参与,并力求至少对该设备的设计思路、工作原理、核心技术和战术应用等方面做到了解透彻;同时还需深化并畅通起厂家与军校之间良好沟通渠道,加大厂家对于教员专业技能提升和持续学习的支持力度,以此夯实整个设备教学领域坚实的技术基础。

  全方位实员培训体系

  雷达的使用和维护任务由雷达部队的基本组织承担,包括雷达连、雷达营和其他单位。以雷达连为例,操作员和技师是主要负责雷达装备使用、维护和维修的人员。目前的装备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分训模式,即士兵在雷达训练团接受培训后,经过老兵传授知识后上岗;技师则由军校培养后上岗,在自学和老技师辅导下共同承担装备的工作。然而现行培训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员对未来工作不明朗,缺乏积极性,并且技能水平普遍偏低。

  为了改善情况,应当对军校装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引入成建制实员培训。具体来说,厂家生产的雷达装备送往军校进行培训,并邀请使用单位相关人员一同接受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参与者可以在共同指导下进行日常战备工作,并且在完成培训后立即投入工作。此外应该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除此之外,还应建立雷达数字虚拟机及相应网络化训考系统。

  实体教学受限于装备、地域和时间等条件,因此我们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创立雷达装备数字虚拟机(DVM),并建设业务管理系统作为实体教学的有力补充。基于DVM的雷达装备网络化业务训练考核系统如图1所示,旨在通过雷达DVM进行装备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训练和业务考核。用户将通过系统提供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如雷达开关机、故障维修、故障分析、参数测量以及目标录取等内容进行学习训练,全面掌握并提升装备理论水平。业务考核包括自我评估和标准化考核两部分。自我评估是用户在学习培训后对自身水平进行独立评估,采用进阶式模式根据不同难度设定相应评级,帮助用户了解自己在装备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和理论水平。标准化考核包含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要求用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系统生成的装备理论及保障知识考题,而实践考核主要基于对雷达DVM的操作,在测试点工作参数和信号波形上实现动态发现和排除装备故障。管理系统涵盖用户管理、权限管理以及技术人员等级管理等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管理系统。该雷达装备网络化业务训练考核系统能够有效解决部队小型化、远程化、分散化等问题给装备保障人员带来的学习与考核困境。

  训任合一

  在管理系统中,针对不同岗位,良好的管理与激励制度总能促进系统健康发展。同样,在装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训任合一”的制度有利于提高培养效果。具体而言有以下四点举措:

  1) 按需招生,先分后训。招收生长学员时,首先由部队申报需要人员类型和数量等信息,并由上级机关统计后下发招生计划给学院。招生后根据需求预先分配工作单位,并根据学员表现进行调整。

  2) 训任合一,奖惩明确。学员经过先分配再培训的过程就像进行岗前培训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会激发学员强烈的紧迫感,并增强其主动性。在学院学习期间进行绩效评估,并建立奖惩机制。优秀者可调整专业或换岗位,特别出色者甚至可获得提前晋升、荣誉等待遇,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员积极性。

  3)在选择单位主官时,应该重点考量技术能力,并进行量化评估。单位主官必须具备技术背景,只有经历过技术岗位的人才有资格担任主官职务,这意味着主官必须来自技师阶层。选拔过程应当基于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而基于DVM的网络化雷达装备训考系统提供了有效的选拔依据,尤其是其中的技师等级管理为评估技师能力水平提供了统一标准。

  2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雷达装备人才培养中,培养模式和体制的完善将直接影响培养效果。面对雷达技术和装备不断发展却缺乏相应进步的现状,我们需提出新型装备人才培养模式,如实行成建制实员培训、训练与任用相结合、建立雷达数字虚拟机及相关网络化训考系统等举措。这些举措对于探索新型雷达装备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雷达装备使用效率和战斗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