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职场文档 > 工作总结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总结

时间:2024-03-17 14:36:29 工作总结

  【前言】下面是网友“m643”分享的国学经典读书心得总结(共3篇),供大家阅读。

篇1:国学经典读书心得总结

  《道德经》展现了中国古代深邃辨证之美,揭示了宇宙起源、事物规律、社会人生观的精髓。文字近乎诗意,略显晦涩,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涵。我理解其中强调“无为”和“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修养,具有辨证特性。传播“无为”可助国家稳定,但单纯推崇则阻碍人类进步。对待古老的“无为”,当代青年应辩证看待,“取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则改变。”

  面对挑战,我们应敢于竞争;失败和不平等需以平常心对待,采取适当方法调整或适应,避免盲目争斗。这有助于自我保全和最终成功,唯有厚积才能长远发展。“无为”今日处世之道在于宽容,“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深邃辩证法之奠基之作,开启了几千年来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序幕。以辨证思维审视其精华、舍弃糟粕,对指引我们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篇2:国学经典读书心得总结

  初次接触《国学经典》,我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沉重份量,仿佛是中华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在那里闪耀着文人志士们的智慧和才情。对于像我这样文学造诣不高的人来说,理解其中奥秘似乎遥不可及。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我开始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

  深入了解《国学经典》后,我的视野豁然开阔,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仅仅是冰山一角。这些经典作品风靡文坛,广为流传民间,家喻户晓、雅俗共赏。无数人敬畏地对待这些作品,正如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言:“半部治天下”,展示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论语》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这些经典不仅教导我们如何获得内心快乐、适应日常生活秩序,还引导我们找到个人生活定位。它们传达的是一种温暖纯真的生活态度。我们尊称孔子为圣人,并非因其在历史上被神化,而是因其在当时土地上展现出独特魅力。有人曾说:如今姚明代表中国,而古代则由孔子代表,这足以说明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次学习体验,我最深刻感受到孔子好学精神。孔子曾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反观自身肤浅之处,对作为一名教师感到愧疚。信息时代、网络高度发达,学习条件优越无比。然而每当要求我们掌握各种理念和理论时,总让人感到疲倦烦躁。当需要撰写论文时,《国学经典》中那些辞藻华丽的语言似乎难以从平凡之笔中“绽放”,多数时候只能东拼西凑、借他人之名来填补空缺。

  正如《法言·修身》所述:“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朦。”长期不学习将使头脑愚昧浅薄。立志学习成为当前最明智之举。“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唯有持续“充电”才能成为一个不被时代抛弃的优秀教师。

  此次学习让我领略到古代文人的谦虚豁达与乐观向上精神。“老子”云:“不自矜,则长;不自见,则明;不自是,则彰;不自我,则有功。”表明保持谦逊与低调将带来更多成就。“贞观政要·刑法”中也提及:“乐不可报,则极乐成哀;欲不可纵,则纵欲成灾。”警示享乐需适度、欲望不能过分放纵。

  这次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感悟颇深。深入体会到了《培根随笔》中关于《论读书》的名言:“阅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动,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洞察,物理使人深邃,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古人云:“修养在于日积月累。”此外,适当的阅读甚至能够消除心智上的各种障碍。这正彰显了阅读的至关重要性。历来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无”之说。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坚定了学习的决心和信念。

  明朝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中说过:“若没有坚定的志向,犹如没有舵的船只、没有缰绳的马匹,在茫茫大海或荒芜原野上漂泊奔走,最终将一事无成。”而《礼记·中庸》提到:“君子内省不疚,志向纯正。”即君子应常反思自己,并保持对志向的纯粹追求。再者,《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没有学问便无法拓宽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实现卓越。

  杨万里在《诗论》中提及:“羞愧可以改过,改过可以回头,回头则成善者。”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能真正促成自我的转变。回想曾经的我,昨日还是梦想追求、意气风发如战马奔腾;而今却变为未老先衰、失去目标、颓废如拉着石磨的驴。

  借由仔细品味这本书籍,期盼未来的自己能化身为一只体态优美、肩负智慧与希望、怀揣毅力穿越困惑沙漠寻找新绿洲之骆驼。

篇3:国学经典读书心得总结

  在手中沉甸甸的这份关于古代教学内容的资料,它的内涵价值不可小觑,对于我们学堂乃至老师来说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如今,终于可以体会到智博老师当初看完时所感受到的激动心情。

《当代学校国学教育构思》这本资料内容非常丰富,我终于利用零碎时间看完了其中一半,就这部分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我总结出了几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国学教育。

  一直以来,我都很好奇古代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正好这份资料首先介绍了通过德、体、艺、用、小学这五大类来完成教学。首先是“德”,即品德教育。德育是童蒙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礼仪教育和生活技能培养。爱亲、尊长、尊师等道德规范主要属于礼仪教育;而生活技能包括独立自理和乐于助人。看到这些内容,我感到兴奋,因为与我们现在学堂所传授的内容如此相似!这说明我们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难道还有什么理由怀疑我们无法好好教育孩子吗?

  其次是“体”,即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经书、史书、子书和文书。之前听过张恩富教授讲解过,但这次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其中的“经”部分。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十三经,在唐宋时期增补后形成了“四书”。四书着重强调修身养性,适合后人研读并实践。古代科举考试中会从十三经中选取一段作为题目进行作文考试。因此,古代考取秀才者必须精通经典著作,而十三经总字数达64万字。因此每位成功考取秀才者都需要背诵百万字级别,并熟读千万字级别的文字。从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每位文人士大夫都共同经历过这样的教育阶段,“读书”即意味着背诵,“写书”指涉经史子文等著作。背诵方式可以确保知识不被遗忘,这也是我们现在学堂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三类是“艺”,用以陶冶性情、培养品格。单靠经书和历史等不能保证品行提升,而环境和日常习惯对品性塑造影响更显著。需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修习。这也解释了智博老师为何总问我们何谓雅俗文化之间区别。艺术门类包括琴棋书画、花酒香茶、词曲歌赋以及玉石古玩等等,在其中雅俗文化明显区分开来:雅文化追求高尚品性;俗文化则注重功利目标如福祉安康等。虽然俗文化也有其存在价值,但不应成为国学教育基础。

  第四种学问,是指那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比如平时不太涉及的政治学、国家管理学等领域。这些领域正是儒家智慧的闪光点,历代大儒留下的治国智慧博大精深,无法言传身教。这些知识对于正统儒士来说是必修科目。掌握了经典原理的儒士,在面对各种政治、经济问题时能游刃有余,心中怀着孔子之道,自然而然地知晓应该如何去处理事务。然而在当今社会的动荡不安中,有谁能从儒家思想出发提出一套高明有效的治国策略呢?因此,学习国学已迫在眉睫,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还能助力家国安宁。

  第五类学问则是小学。指涵盖中国文化基础知识的一整套体系,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以及工具书等内容。提到文字、音韵和训诂方面的知识时,就不得不联想到前文提到的吟诵。古代读书方式中,“读”即为吟诵,这是老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方法。现今很多人否定汉语读音的重要性,分割汉字的音形义功能,将词语本位置于字本位……这些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中文化内涵的流失。而古人在吟诵每个字时都赋予其声音和意义,并在朗读某些词句时还要表达其中蕴含的情感。只有通过吟诵方式全面理解一首诗或歌曲才能真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贯彻落实吟诵学习至关重要。

  读到这里恍若隔世......因为不仅了解了古代教育所涉及内容和方法,特别是看到古人阅读经典时花费的心血与时间,对陪伴孩子们共同阅读经典倍感愉悦,并对未来教育事业更加充满信心。我坚信只要始终坚持并付诸行动,并怀着真挚之心,必能真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