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

反思静物素描教学的经验与教训

时间:2024-03-12 14:22:22 教学反思

  【简介】下面是会员“orqh74”收集的反思静物素描教学的经验与教训(共3篇),供大家阅读。

篇1:反思静物素描教学的经验与教训

  对于我校高一美术新课程模块教学的一些现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我的思考如下:

  首先,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美术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核心,扮演着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必须具备“知之为先”,“专业技能精湛”的素质。

  在国家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为了满足各个美术模块的教学需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担任高中美术教学任务的老师必须具备能够开设3个或3个以上模块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因此,作为美术老师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广泛涉猎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品,培养基于世界文化立场的审美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我们必须从多个渠道获取美术信息。

  其次,在美术课堂上,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快速投入到艺术作品当中,我认为,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有所突破,避免墨守成规、分析作品过于笼统。如果每件作品都被描述为“形象生动、构图稳定、色彩丰富”等传统说辞,学生们会感到乏味无聊,这种方式既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并失去欣赏意义。而在鉴赏模块中,则需要进行深入艺术分析,在介绍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和作品意义之外还应包含形式美要素和技巧处理方面的知识。只有当学生真正加强了对美感受和鉴赏能力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并掌握分析作品方法以获得启示。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体验中运用比较方法并展开作品评论,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能力。

  美术欣赏教育主要依靠视觉感受,在欣赏教学中需要使用精美范图和音像材料。缺乏必要设备设施和辅助资料将大大降低美术欣赏教育效果。

  我的具体做法是:利用现代化工具如幻灯机、投影仪等设备,在图像欣赏过程中引导比较(横向、竖向),提出问题并总结归纳。例如配合音乐进行抽象画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等作品欣赏。通过视听结合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并加深对历史背景、作者背景及创作理念的理解,提升对作品内涵及表现效果的体验。

  在雕塑模块的教学中,我开创性地设计了石膏雕塑课程。通过结合教师的讲解、示范、启发和引导以及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思维拓展,我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互动共融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实现了紧密互动,学生们也充分享受到了合作交流的乐趣,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艺术教育是一项长期投入且效果不立竿见影的工作,但却能深远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希望透过我的努力,为学生心灵灌输新鲜活力,让他们在无限可能中茁壮成长。

篇2:反思静物素描教学的经验与教训

  描绘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素描以单一色调捕捉万物形态,是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

  与艳丽斑斓的色彩不同,素描将彩色事物转化为黑、白、灰的单色表现——就像对彩色事物进行了编码。素描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画”,虽然起初并非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作品”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素描只是人与神之间沟通的符号,装饰物件上的图案,甚至是彩色作品的草稿??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了这种单色图像独特之美,才赋予其与其他绘画形式平起平坐的地位。我们所说的素描,在美术教学中扮演着基础科目的角色。

  大多数学习美术的人都从素描开始——这一传统悠久而源远。

  早期的素描教学可能在古代某些绘画工坊中展开,师傅们教导徒弟如何把握事物在形态上的特征。那时期的素描主要以线条为主,不太注重厚重感觉,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接触到的“速写”。

  随着透视学、薄雾法等造型理论和技法出现,素描才拥有了今日所见到的“深度”。随着社会经济繁荣、文艺思潮兴起以及上流社会对美术热情高涨,在西方涌现出促进艺术交流的“美术家协会”、展示作品的“艺术沙龙”以及培养美术人才的“美术学院”,素描教学体系也日臻完善,并在某种程度上延续至今。我国素描教学相对较晚起步,由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海归派”引领并发展起来,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苏联美术教育体系影响,注重对明暗、空间等因素有序把控,风格稳健写实。尽管各地区、各学校情况略有差异,但整体看来素描教学体系大同小异。

  在训练过程中,通常从结构性素描开始逐步过渡至全面因素考量下的素描表现,并穿插专项训练以加强学生造型意识;课程设置需要渐进推进,通常包括从石膏几何体→静物→石膏人像→真实人像等阶段,为提升学生对造型原则和规律理解力量,在这个顺序上许多老师会反复安排;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水平后,一些老师还会引入设计性素描课程,在完成写实向创意转变中进行拓展。在训练形式方面,则依赖老师授课、示范、提问与讨论和学生模仿、写生及默写等手段。

  经常听到学生说:“素描好难”,我也深感困惑。

  每次进入一个新阶段训练时我都会先授课,并做示范和评价作业,并在结束时总结讨论,并奖励优秀者—似乎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但始终未达预期效果。我时常自省并寻找突破口, 我认为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课程设置显得呆板刻板, 缺少重复和交错。

  ⑵教学态度缺乏严谨,对那些迟到和违纪的学生并未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导致部分学生长期受到放任。

  ⑶过度聚焦于“问题”,却忽略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感受。

  学生方面的难题颇为错综复杂,无法轻言解决。我认为个别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⑴缺乏求知欲,被功利心态所困扰,纸面上描绘着一种“幻境”,而非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

  ⑵不能持之以恒地勤奋训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课时只是“走过场”。

  ⑶存在理解层面上的误区,无法摆脱“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

  教育问题并非想象中那般简单,往往不仅涉及到师生关系。许多问题牵扯整个教育体系,范围之广泛超出我们能够讨论的范畴。

  大多数学生关注“如何学习”的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议题,我只能做些概括性论述。

篇3:反思静物素描教学的经验与教训

  在绘画艺术中,素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过去我曾一味强调基础知识,认为只要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他们就能够轻松理解并且画得出色。然而,通过观察学生的作品和教学经验,我深刻领悟到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并非我们想象中那般简单。许多问题成为了我在素描教学上进步的阶梯。因此,在素描教学中,师生都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把握特点

  素描是利用线条、形态和明暗来塑造物体形态、结构及空间关系的一种绘画形式。每位初涉造型艺术之门的学子都会从素描开始学习。因为单色素描是研究造型方法与规律最直接有效的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素描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素描也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优秀的素描作品不亚于其他任何绘画艺术品,古今中外大师们的作品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许多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层面。尤其在写生静物时,很多学生机械地模仿光影,显示出对概念本质性内容缺乏理解。

教学中注重自主性与灵活性

  过去,在素描教学中常见将铅笔削得锋利、从6B到6H全程使用,并严格追求整体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然理解力和想象力。回顾历代大师的作品,哪幅是完美无缺完成的?又有哪件不堪称卓越杰作?每一幅伟大作品都蕴含大师智慧与灵感。审视我们当前的素描教育应更加多元、富有灵感;优秀素描应具备以下特质:合适构图、流畅线条、准确深刻结构,唤起直观感受而非局限于细节吸引,并准确栩栩如生地呈现物象同时不失个性化表现力和想象力。关于材料运用不应僵化地规定步骤,而应告知“B”与“H”标志软硬铅之别及效果产生方式,由学生根据个人需求选择使用方式,并鼓励大胆捕捉追求美感。这有助于提高对美感和发现美之能力;选择范画时可依据兴趣爱好自由决定,在难易程度相近范围内选取石膏头像或其他对象,“万变不离其宗”,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展现自主性创作精神是培养其“个性”的重要起点。

  在高中素描教学进度上,由于该阶段要达到专业高考的要求,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学完该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人头像似乎是一个难点,因为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才能掌握。然而,在历年高考中,人头像出现的频率较高。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尝试将石膏头像和人头像相结合,在教学中穿插人头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能够有所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