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16 20:02:21 教学反思

  【导语】下面是热心会员“g9”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共3篇),欢迎参阅。

篇1: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在这堂课的现场教学中,我感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上课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争相发表意见,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之美,掌握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技巧。

  数学源自生活并造福于生活。教师应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日常经验策划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并培养出“数学原来如此有趣,我要深入研究数学”的心态。在上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以北国冬季最常见也最美丽的雪花为引子。通过观察雪花的形态可知其具有6个花瓣,在掌握2~5乘法口诀基础上,借助雪花图案,鼓励学生积极编制6的乘法口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智力、经验和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即便面对同一个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也各不相同。传统模式下的讲解和提问往往无法满足所有学生需求,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可能扼杀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抑制了他们的潜能。我还设置了智慧屋环节,介绍关于数字6奇妙之处,拓展了学生视野,让他们认识到除雪花外还有其他与数字6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因此应当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在任何角落都能找到数学踪影。增加直接经验不仅有利于理解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也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在初步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观察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篇2: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在探索7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熟悉并了解1-6的口诀结构与意义,然而7的口诀内容繁多,记忆难度较大。基于对二年级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理解,我重新定位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编制乘法口诀活动,使他们明白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口诀的方法,并利用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来理解和记忆口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体验数学知识探索的乐趣,学会用数学方式解决现实问题,并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合作交流精神,让成功之喜洋溢在心间。

  一、发掘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素材,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源于日常生活,但又超越日常。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数学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需要善于发现并挖掘那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练习时,我巧妙地结合了许多日常例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有机融合,引起了学生强烈共鸣。这些练习贴近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枯燥的口诀注入了生动色彩,为单调的数学内容注入了活力,使得数学课堂更贴近孩子们实际生活。通过这些练习,学生思维不再受限于7的口诀范畴,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实现统一整合,可谓别出心裁。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主动参与

  1、积极探究、创编口诀

  已经熟悉1到6口诀规律的同学开始自主创作口诀。他们意识到每句口诀第一个字按顺序排列、第二个字相同等特点,并展开创作。在检查口诀准确性时巧妙融入基础算式验证环节,并引导他们找出规律。

  2、依据规律记忆口诀

  7的口诀较难记忆。指导学生根据上下两句口诀规律进行记忆。当他们发现并总结出规律后,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练习中帮助记忆口诀时表现出色。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运用规律进行记忆。

  3、多元化练习形式

  单一背述口诀容易令学生厌烦且感到疲惫。因此我设计了多样化练习方式:如同桌互动、师生对唱、速算竞赛以及应用题量化时间等等。同学们表现出浓厚兴趣。

  4、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造力,营造了生动有趣的场景,让学生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学习新概念,并结合经验自主总结乘法口诀。同学们通过努力,喜悦地掌握了乘法口诀,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全方位关注他们的基础知识和拓展能力。

  5、我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合作、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激活他们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他们思考问题解决策略;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唤起积极的学习情感。

  本次教学环节中,我强调让每位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问题思考习惯。精心设计的练习吸引住每位学生,使他们愿意投入到学习之中,真正领略数学的趣味与魅力,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总之,在教育理念上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这种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标倡导,并是我们在教育中应该努力遵循的原则。

  当然,在这堂课中也存在改进空间,我认为孩子缺少动手操作机会。未来要更加重视让孩子亲自实践操作,这样更有利于对知识理解。同时要注意评价语言运用,在每堂课都让学生有所收获。

篇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题是“一分能干什么”,属于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进一步让他们了解一分钟这个概念。考虑到一分钟相对抽象,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感知时间概念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我特意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经历中体验时间的概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根据孩子们的生活背景设计了教学过程。

  首先,我营造了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吸引孩子们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当下,很多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因此,在课堂开始时,我巧妙地将引人入胜的动画片和数学学习相结合,引导孩子们走进数学世界,感受一分钟的奇妙之处。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内在需求,提升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此外,我设计了多样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并逐步感知一分钟的长度。本节课中包括以下活动:

  1、口算练习:看看一分钟内能做几道题目

  2、书写挑战:尝试在一分钟内写下多少个汉字

  3、小球游戏:估算一分钟内可以连续拍几次小球;通过这些趣味活动,让孩子们自主合作地探索和体验一分钟的时长。他们在既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上重新组织和掌握数学思想,同时获得广泛活动经验。

  接下来是“一分钟能干什么”的时间估计环节。通过前面的活动体验后,学生对一分钟能完成的事情有了直观感受,但却不清楚一分钟究竟有多长。

  课后反思时,我深思:我们说的“一分钟”是老师计时表上的“一分钟”,还是每个学生心中独有的“一分钟”?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学生需要逐渐形成自己对时间长度的认知,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理解。“小学数学应该传授给学生什么?” 这个问题始终牵动我的心弦。除了基础知识外,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更重要的或许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领悟知识内容,在愉悦中获得启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视角观察世界、判断问题、表达想法、思考议题、以及用心灵去领悟事物,并利用自身经验不断发现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