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

反思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4-03-12 16:15:36 教学反思

  以下是热心会员“gbd77”整理的反思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共3篇),供大家参考。

篇1:反思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

  身为一位音乐导师,尽管音乐课并非升学考试的内容,但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课的品质也至关重要。因此,音乐导师必须具备反思能力,并善于运用反思。那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反思时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又该如何通过反思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呢?

  一、在备课过程中注重设计反思。

  与语文、数学备课不同,音乐备课无需过多关注特定知识点或技巧掌握程度。在制定教案时,可以先设想几个问题供反思。比如:“学生对本节歌曲的熟悉程度如何?”、“如何设计更吸引学生兴趣的歌曲学习方式?”、“在唱歌教学环节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妥善处理”等等。这样一来,在实施教学时,备课工作就不会变成形式化操作。由于音乐课旨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备课中的反思主要以激发兴趣为核心。若发现某节课某位学生特别投入或者完全不感兴趣,就应该审视原因,并从中积累经验,在其他班级尝试不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在上课过程中验证反思。

  教室并非流水线车间,固定不变。相同的教学方式可能得出各式各样的反馈。因此,在课堂上需要持续调整教学方式,验证备课时所设计的反思,并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课堂教学是一门令人畅快淋漓且随机性极强的艺术,即便再精心策划也总会存在欠缺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良和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情况都可以成为宝贵的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三、在下课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方式多种多样,既可口头交流也可书面记录;既可独立自我反省也可集体共同探讨。其中最具借鉴意义之一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即通过具体而典型的教学案例揭示内在规律,并加以总结分析。虽然每个案例都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性,但亦能展现出导师们的教学策略及理念等方面内容。将这些经典案例以文字形式详细分析总结可以提升导师自身教学能力,并给予同行启示。

  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观摩他人的表现也是一种重要途径。正如古语所说:“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观察他人的案例,我们可以拓展视野,发现新思路。教师们应该积极参与其他老师的课堂,汲取他们的教学智慧、组织技巧和教学手法等。当我们想象自己在讲授相同内容时会有何不同之处,以及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时,就能更好地进行反思。最好将这些体会记录下来,形成文字记录。音乐教师因各自条件不同而具备独特专长,例如器乐或声乐等。善用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他人优点,并探索如何运用这些优点。

  因此,无论是主课还是辅导课,反思都对提升教学水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新时代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应该高度重视反思与总结,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持续提升教学水平,成为一名注重科研、善于反思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篇2:反思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

  一、音乐课堂中的“音乐”需求被忽略

  音乐课堂不应当仅仅是文字解说,而应该更多地涉及音乐语言和艺术情感的挖掘。在我所观察到的音乐课堂中,缺乏对音乐本身的深入探讨,尤其在欣赏课上更为明显。一些老师过分倾注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言之凿凿,却鲜少给学生留下思考和领悟的空间,用言辞表达居多,而情感体验却稀缺。因此,在某些老师的教导下,语言多余了音乐,使得学生失去了领悟音乐作品内涵的机会。这种情况只会导致学生对音乐作品认知不足,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他们对音乐课程失去热情。我们应该正视这一问题:我们可能无法像语文老师那样全面讲述文学知识,也不具备数理老师那样深厚的专业背景,但为何不能发挥出作为音乐教师的独特优势呢?

  音乐课堂不仅仅是唱歌环节,重点并非简单地教会学生歌曲,而是要引导他们真正理解和享受歌曲。然而,在很多场合(尤其是课程后半段),学生唱歌时却流于形式,“如同老太婆念经般毫无心意”。没有投入心力就无法体会美妙滋味,更别提沉浸其中、表达情感了!如果课堂上演唱的歌曲旋律单调或者缺少吸引力,学生自然会外出寻找自己认为动听、有味道的曲目。他们会把这些喜欢的歌谱写在精心挑选的小本子里,并以此为荣。

  音乐课堂虽然包含技能培养环节,但过于枯燥、机械化的训练较多,而缺少激发兴趣和表达情感的内容。部分教师片面强调技能训练,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过度强调基本功练习,并将学生当作专业训练对象来看待。这种做法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给部分学生带来效果,但可能也削弱了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扼杀了它们。事实上,这种方式严重错误地将音乐作为一门机械性技能进行培养,并丧失了其作为人类情感艺术及精神火花本质的根基;同时背离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并与基本原则相悖。

  二、教师在音乐课堂中所处位置需要重新定位

  当前许多音乐课堂依然以教师为主导,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在我们观察到的案例中,有很多教师并未真正关注和接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坐琴凳、指手画脚,并且盲目按照既定教案和时间安排推进进度。奖罚明显偏袒顺从者、斥责逆反者……这种模式造成了不平等之风气,在教与受之间不存在平等互动关系;始终未将学生视为教育主体, 而只是知识传递者;教师完全支配着局面而非引导局势,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态势怎么可能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对艺术和兴趣?也难怪他们无法说出“我喜欢上音乐课”。

  在教学领域,教师往往过多强调“教”这一方面,却忽略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体验的能力。我曾经参加过少数音乐课程,也研究过许多老师的教案,发现他们在准备课堂内容时往往只考虑自己如何去教,而很少关注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感知。一些教案详细规划了老师每句话的授课内容,却缺乏“此时学生应该做什么、会有什么反应”的考量。他们只顾安排45分钟的课堂时间,却忽略了教学其实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音乐学习本身就是复杂多样的,信息输入不仅限于听觉,还包括视觉和运动感知等各个方面。若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和结果必然难以称心。

  对于许多老师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较少倾听学生心声、理解学生思维,并愿意与他们建立深刻友谊。常见的心态是:“我的话就是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服从”。因此,许多教师喜欢设下陷阱让学生跳进去。“这对吗?”、“是或否?”等问题总能引导出预设答案。

  即使有时候老师自己也觉得这样做多余并且缺乏信心,但却依然保持着这种模式。

三、打破固化思维中音乐教育中“教材至上”的迷思

  教材作为教育活动的基础地位不可忽视,“按图索骥”似乎成为不言而喻之事。我国教材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打破了统一国家课纲单一教材格局,开始实行多版本、多套教材体系,在适应各地文化背景、不同人群需求和社会变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不均衡等因素存在,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几套适用性广泛的教材确实具有挑战性。

  以浙江省新编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为例,这套教材起初定位于“相对富裕农村地区”,根据当时测评浙江省经济水平合理选择。然而问题在于,尽管浙江省属相对小型地区且人文背景相对单一,在经济发展上也呈现明显不平衡状态。使用统一教材虽能简化管理程序,但无法有效满足各地不同需求和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与现实情况存在矛盾。

篇3:反思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

  音乐是一门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在艺术教育中独树一帜。反思性音乐教学指的是通过运用教育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和思考,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支持。只有通过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选择、目标设计、策略优化等方面的提升,让反思真正发挥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效果,不断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审美能力。识谱被视为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然而,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尽管音乐强调识谱教育,但学生们最缺乏兴趣、也最觌犯难处于简谱唱法。因此,在音乐识谱教学中,我做出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将音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反思课堂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不仅应具备音乐性和审美性,还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利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材料,并根据他们的水平重新组织材料,在其中融入富有情趣的元素,才能有效激发他们对审美情感和愉悦感的共鸣,并使得他们真正享受并投入到学习中。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来反思课堂目标。

  由于每个学生的需求、兴趣、经验和能力都是多样化的,因此音乐课程目标必须充分反映以人为本的科学音乐教育理念。必须以个别孩子为主体,并遵循他们特定发展水平。联系其客观实际情况,并根据自己对标准和材料的理解程度灵活设计目标来提高设置目标时机合适度,并增强目标达成有效性。这样才能真正引领、控制和评价目标实现过程,并确保成功地完成课程。

  三、考虑到学生认知心理来实施策略并彰显他们主体性。

  从小孩子身心特点出发,平等融入他们世界并站在他们角度去思考问题。需要根据孩子身心成长规律以及认知心理、音乐兴趣爱好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合理安排策略,在不同阶段使得孩子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四、围绕着主题紧密合作是反思式教育所需补充之处。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不断验证:小学音乐教育需要进行反思性教学,紧紧围绕以学生为核心这一理念展开。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心理出发,通过科学反思音乐课堂的内容、目标、策略以及集体协作等多个角度、多种形式进行探索。成功的课例让我们深入思考:“是什么造就了成功?”“成功背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教学设计和过程有何特色?”“如何在创意中更上一层楼?”等问题,通过总结规律、提炼经验来指导未来的实践。而失败的案例也同样重要,我们应该追问:“失败的主因何在?

  首先,要培养“聆听”的能力

  音乐学习涉及各方面都需要借助听觉,审美主体对于音乐所产生的各种听觉感受(包括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构成了审美能力的基石。对谱记忆的建立应当优先考虑培养听觉能力。通过频繁聆听,自然而然地形成对音高的直觉感知,具备了初步的音准概念后再进行简谱演唱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在引导学生唱新歌之前,我会让他们先欣赏,并且以听觉为先导。作为音乐老师,不能剥夺学生欣赏音乐的权利,每首曲子都应该让学生透过个人聆听全身心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与美妙。强调“听”的教育方式,加强“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当学生步入教室时我播放当天将要教授的歌曲,让他们无意识地留下印象;这种聆听引导并非偶然,而是为了为之后顺利掌握好歌曲打下基础,这时候学生已经无意间开始用心聆听。真正开始学习这首歌曲之前,我再安排一次有意义欣赏环节,并启发他们:“刚才进入音乐课堂时你们对这首歌曲有什么情绪体验?你们有何感受?”……引导学生联想、指导欣赏,在初步了解歌曲情绪、节奏和表现内容等方面同时巩固旋律与节奏在头脑中的印象,在熟悉旋律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这也符合许多老师主张先传授歌词再转入简谱部分的方法。但是反复唱颂容易使得学生失去注意力并丧失兴趣。因此,在聆听阶段必须多样化处理,在给予美感体验同时加强他们对于声音感知

  其次,音乐教育需多元化

  为了在学生心中种下正确审美的种子,同时又不使他们对音乐课产生厌倦感,我们需要以全新的方式出发,满足学生的兴趣。传统的音乐教学已经不再适用,我们应该提倡跨学科教学,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在课堂上,我会选择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主题曲或影视配乐作为切入点,让他们自主地感受和欣赏音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我可以激发他们对不同领域音乐的兴趣和探索。例如,如果你深爱一首歌曲,就将这份热情融入表演中,让聆听者感受到你对这首歌的独特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简单的演唱,更重要的是表达内心情感。

  为了让音乐课更加吸引人,我们必须打造丰富多样的课堂环境。通过巧妙地结合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关联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类艺术手段展现音乐综合性。比如运用身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通过表演和情节展示音乐情绪与感情、以色彩或线条描绘音乐明暗变化等等。通过这些多元化教学方式,我们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并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

  音乐教育一直在持续改革进步,旨在让学生、学校和整个社会更好地认识并体验音乐所具有的美育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努力提升音乐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