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心得

《荷塘月色》教学心得

时间:2024-03-16 08:41:07 教学心得

  【导语】本文是热心会员“l4435”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学心得(共3篇),欢迎参阅。

篇1:《荷塘月色》教学心得

  《荷塘月色》乃朱自清散文之巅峰杰作,堪称经典中的珍品。许多教师都钟爱在公开课上选用这篇文章。然而,若讲述不到位,特别是朗诵引导欠佳,那么课堂表现必将黯然无光。

  但我们也深知抒情散文并非易攀登,此乃众多老师共同之见。原因各异:情感难以捉摸者有之,分析不够透彻者有之,未知如何入手者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则属于较为棘手的一篇散文,在寻找突破口方面颇具挑战性。我喜欢在授课时寻找突破口。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点,却难以延展下去,试图启迪学生心灵却徒劳无功。从作者行程切入,则显得单调肤浅。朗读作为引子,重点却不明显。难啊,实在太难了,难比登天还要困难。大多数老师在公开课上倾向于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文字,因为相对容易驾驭。

  今日我也授《荷塘月色》,总体感觉不佳,对这节课毫无好感,可谓一堂失败之课。总结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应当是激发学生活跃思维的过程,并促使他们合作探索。然而我在课堂上做得甚少。

  2、本节课应当着重进行朗读,让学生读出体味作者情感和优美散文语言的效果。虽已安排学生阅读,但效果并不理想。

  3、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该突出其情景描写部分,并引导学生整理把握其中蕴含的情感。我在设计问题时留意到了这一点,并将其作为难点处理,但由于缺乏及时启发,在自我解释后并未进一步引导和激发。

  若需重新授课此文,则我会首先要求同学们从中挖掘出抒情句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正和启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悟作者内心波动;高潮设置应落于“蝉声和蛙声”、“采莲曲”以及“妻儿”沉睡处,在反差中表达作者内心真实反应。通过此方法我们能感悟到作者内心那种“不宁静——宁静、孤寂——不宁静”的矛盾徘徊过程。

  无论成功与否,在反思中皆可获得成长。

篇2:《荷塘月色》教学心得

  高一语文必修2中收录了朱自清的经典之作《荷塘月色》,教授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打破常规的方法,从第四节开始深入解读文本,在这一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体味荷塘的意境,引导他们分析细致描写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技巧,感知作者的情感,以便理解作者笔下荷花的魅力;随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文章的核心主题。并留有时间供学生思考、提问、互相交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预设内容比实际生成的要多,学生阅读能力上的提升不够明显,教学思路跳跃性较大,而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则显得不够充裕。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高潮,原本设计在学生自主阅读、提问对话环节中体现高潮部分,并没有得到很好展现。

  其次,朗读环节未发挥出应有效果。教学设计包括老师范读、学生抽读、全班集体诵读等形式。旨在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并将他们带入文章独特的情景中感受作者所想传达的信息。但是由于我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做得还不够到位,当学生朗读时未能准确把握关键词、句子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在品味文章语言时,分析成分过多,诵读时间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篇3:《荷塘月色》教学心得

  《荷塘月色》这个文学作品一直都是中学教材中备受推崇的经典之作,广为传颂。其生动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作者深邃的内心感受,完美地契合了人们在繁忙生活中对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多年来,老师们对这篇课文都格外慎重小心,唯恐稍有不慎便被他人看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面对这篇文章往往步步为营,不敢越雷池半步。长久以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中获得的启示大抵相同,尤其是课文结构极具相似性——环形结构,起点即终点。而主旨呢?也多半围绕着当时时代背景下蕴含淡淡喜悦与哀愁。

  然而,在解读这篇文章时,鲜有老师能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探讨式教学。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毅然摒弃了以往处理文本的方式,转而采用全新理念。

  首先,在理解文章主旨时,并未立即强调当时的历史背景,而是紧紧抓住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导学生专注于理解“心里不宁静”的情感体验。由于文本清晰明了,每个学生都曾有过类似感受。如果加入其他元素进行理解,则会使问题变得复杂、抽象,增加理解难度,并使教师难以有条不紊地讲解全过程。我的处理方式也有其缘由:我认为这篇文章与当时历史背景并无必然联系。首先:文中反复提及作者妻子。开头写道“妻在屋里拍着润儿,哼着眠歌”,暗示作者家庭生活并无大事发生。通常来说,在晚饭后才是家庭温馨时刻,父母逗孩子、夫妻闲聊。但朱自清却发现自己似乎成了多余之人;结尾处回到家后发现妻子已与孩子入眠且沉睡。有实际家庭经历者皆知此刻夫妻间定有矛盾。

  其次,稍知朱自清生平可知其家庭并不十分幸福,并育有众多子女;一个致力于学问者需要安静环境支持,而其家庭无法满足最基本需求,则矛盾难免产生。

  因此,在把握文章主旨上我们无需政治化美化作家形象,“真实生活”才是最美好之物;仅通过理解由家庭矛盾导致作者外出散心即可更易于掌握、理解,并使学生更能体验至伟人日常所遇问题。

  正因如此考虑文章主旨,在教学过程中我确认了以下思路:

  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通常会寻找外部事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我曾询问学生他们在沮丧、不开心时会采取何种方式?学生的答案各式各样,但最终归结为:改变环境、调整情绪、释放压力等方面。通过学生们的亲身经历,我们可以更容易理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结构。作者思路清晰:从不安宁到独处————忘却日常烦恼

  改变环境——改变内心状态

  调整情绪——改变自己的心情(回忆江南美好生活)

  虽然能暂时得到放松,但现实始终存在。必须回归家庭和日常生活中的压抑感。精致优美的文字也是该文一大特点,在审视完文章结构后,我将重点放在第四、五、六自然段。

  我的设计如下:

  第四自然段,内容:田园叶子——荷花——水波涟漪——幽香缭绕。描写对象、用词清晰突出。分析描述语言,以学生为主导,侧重讨论表达效果。

  第五自然段,重点在修辞手法,欣赏比喻之妙,并掌握通感修辞技巧的应用。

  第六自然段,集中探讨叠词运用,着眼于叠词带来的表达效果。最后简要总结对诗歌运用的益处。

  对于这一设计,我认为操作简单易行,并省去了过往教学中大量讲解内容。避开影响学生理解的时代背景讨论,减轻了学生无谓思考负担,使他们更快领悟文章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