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心得

小学教师教学心得分享

时间:2024-03-19 09:35:20 教学心得

  【前言】以下是网友“uihm292”整理的小学教师教学心得分享(共3篇),供大家赏析。

篇1:小学教师教学心得分享

  这个见解是我最近在美术兴趣小组的教学过程中所得,结合4月24日区美术教研活动的启发,我的想法也得到了更多支持。

  观察何老师那堂《我们的小学生活》课堂教学,他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的点滴片段,让他们用线条尝试描绘,并通过欣赏范作激励学生逐步完善作品,丰富画面,呈现出深刻记忆的瞬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美术创作的引导过程,逐步深入、不断改进,逐渐完善作品。本节课的亮点可能被最终绘本展示效果所掩盖,但这个过程本身依然正确无误。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着力做到更好。因为若做好了,学生在其中体验到的将不仅是完成一件作品,而是成功全过程的感受。

  这一点在一两堂美术课展示中很难显现出来。而事实上这节课是一个大单元课,很多美术老师都会尝试用至少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以个人或合作形式完成一本绘本。只有如此才能确保绘本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这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美术教育中常常需要经历这样一个漫长过程。

  我回想起曾经给二年级上《刮出画面》时遇到的难题。孩子们辛苦地涂上颜色后可以开始刮画了,但他们总是缺乏耐心,几下就把图案刮坏了!初时我非常恼火:怎么就缺乏耐心呢!后来才发现问题所在: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持续进行下去。于是我开始选取几幅有不同问题的作品拍下原貌,并协助他们进行微调修改,保持低年级孩子天真童趣风格;再次拍摄修改后效果,并将前后对比放在同一张画面上供孩子参考。结果效果显著:每位孩子都能指出哪里有改进之处、有何不同之处;再将其他孩子的作品交还给他们鼓励孩子相互提供建议改进。孩子们都喜欢这种方式帮助他们完成作品,在连续改进中看到自己作品变得“美”和丰富起来,体验到意外之喜。

  在接下来几个课题报告中也清晰展现了美术创造渐进过程, 特别是黄老师所提及蝴蝶效应研究成果, 从活动组织到个体创作再到最终完美展示, 都离不开学生和教师辛勤付出。

  美术就像将无声纸笔转化为记录你我的人生故事的画布, 而参与图像创作者则充满生机与活力, 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自己生活和艺术创作的过程, 这种体验即使观赏者也永远无法享受到, 是我们甘愿无怨地投入其中的根本原因。

篇2:小学教师教学心得分享

  一、发掘潜力,寻找闪光点

  1.放低标准

  有时候,教师会为了培养作文天才而设定过高要求。实际上,评价作文应该以整体进展为依据,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作文能力的现状。比如一个三年级学生只具备二年级写作水平,在某次写作中句子通顺,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因为他在自己的发展领域取得了进步。

  2.从细微处着手

  如果老师有这样的意识,就会不断地在日常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像在无垠的沙漠中发现珍宝一样。当学生使用一个词恰到好处,或者写出一句精彩的话语,或者巧妙引用别人的想法时,都值得赞赏,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二、乐于启迪心灵,善于唤起情感共鸣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在激发表达愿望的基础上展开。因此,在训练中选择的“话题”或“文题”都应当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弦音,激发他们表达欲望。每次训练都应该像投石机那样产生层层涟漪,在活跃气氛中拓展学生思路、振翅高飞想象。

  1.营造写作场景

  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先体验后创作对培养其写作兴趣至关重要。比如教授如何写留言条时,在黑板上展示一份完整留言条,并在课铃响起后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并理解内容。五分钟后再回顾这段留言条并提问:“什么情况下需要写留言? 如何书写留言?” 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明白老师安排这节课的目的。接着让他们尝试撰写留言条。通过创设“自主学习”场景, 学生会觉得新奇有趣, 能快速掌握留言条写作技巧并运用于日常。

  2.组织游戏化活动

  在游戏中获得快乐, 在快乐中激发思考, 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之前游戏所获得体验。例如进行一个传话游戏:请一名同学来前台, 老师私下告知一个信息, 让他传递给下一个同学, 类推直至最后一个同学将信息说出来。结果与开始传递信息大相径庭, 学生们哈哈大笑互相指责。老师问:“你想把这个故事告诉谁呢?” 一位同学说: “我想分享给所有小伙伴听。” “那你打算怎么告诉他们?” “可以写文章登报纸。” “可以发信。” ......老师利用孩子们兴奋状态, 让他们按照各自方式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有人写《一堂趣味语文课》也有人创作《传闻真假》《闲聊里流传》《听说可靠吗?》,形式多样, 展示各自特长, 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表达愿望。

  三、秉持为民之心,善于化解难题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或许会遇到各种问题,而老师的责任就是及时给予引导和支持,让他们找到“心灵安慰剂”。

  学生可能无法做到“神来之笔”,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内存”储备不够充足。平时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只有充实了底蕴才能写出精彩的作品。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同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盛不枯竭,溪水自然涓涓不绝。”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体味人生,在阅读中记录语言材料以培养他们坚持读书不践踏的习惯。如果说感受生活是广阔的大教室,那么阅读积累便是细致的小课堂,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词汇、激发思维,这样学生的创作才能源远流长。

  四、勤奋推动事业发展,善于激励他人成长

  有时候学生可能会骄傲自满或停止进步。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在学生成绩进步后有效地推动他们继续前行呢?

  一旦学生取得一点进步,老师就应该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并立即展开宣传工作,让学生感受到荣誉与成就,并看到自己的“光明未来”。让其他同学多加关注他们的作文也是一种促进,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可以组织班级作文集,评选出“小小作家”,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机会。将优秀作品寄送至报社刊物,让学生逐渐建立自信并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

  作文指导需要循序渐进,并非朝夕可及。在指导过程中,只要从点滴着手激发学生成长和创作热情,在调动其内在潜力方面下功夫,在营造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中夯实语言文字基础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多鼓励、多肯定,并为学生成就成功打造一个交流平台,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快乐和满足感,则能使学生成长之路更加轻松愉悦。

篇3:小学教师教学心得分享

  常见现象之一是,教师未能把握语文课的特质,导致课堂内容与实际脱节。例如,将《伟大的友谊》误以为政治课;将《把七颗钻石》误以为思品课;将《蝙蝠和雷达》误以为科学课。这类教师并不少见,有些甚至是全国知名教育家。他们在各地示范授课,有些教育类刊物还刊登过他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记录。一些出版社也曾出版了相关合集。然而,这些人实际上并没有理解语文的本质,也不清楚语文课应该完成的使命。

  另一个普遍现象是过度强调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这些教师深挖课文内涵,透彻剖析,虽精彩到位,但最终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未见提高。比如,在授《第一场雪》时连作品未交代之事情也被推敲透彻。

  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趋势,即用多媒体取代文字语言。多媒体无疑是极好的辅助工具,但应当仅限于辅助而非取代,并应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若将所有课文内容都由多媒体演示替代,则学生又如何能够真正学会语文?其语文素养又如何能够培养?语文课应当通过言辞文字让孩子领略、感悟、品味,在这样的过程中提升其语文修养。

  在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着偏重理解力培养而轻视其他能力培养的问题。尽管阅读能力中理解力至关重要,但理解并非全部——还包括记忆力、阅读速度等等。人们往往忽视提升学生阅读速度的必要性。随着社会发展和互联网普及,阅读速度对个人变得愈发重要: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且信息量更加庞大,因此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语文需要积累。然而许多教师只注重理解而忽视积累。

  所有科目都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语文亦不例外。然而许多教师未给予足够重视。

  这些表面现象背后均隐藏着深层次的教育理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认知何为语文、语文课任务究竟为何。固然对于语文本质有不同看法存在争议,但皆侧重于认同:语文作为最基础且至关重要之学科具备工具性同时又富含思想性;其中主要任务在于提升学生之语文修养,并当然还包括其他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