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教师读书心得交流

时间:2024-03-13 12:35:43 心得体会

  以下是热心会员“puxianyuyilu”收集的教师读书心得交流(共3篇),供大家阅读。

篇1:教师读书心得交流

  最近阅读了一本《班主任兵法》,引发了一些新的思考,我想在这里分享给志同道合的人。

  1、将学生视为对手,实际上是在充分尊重学生。

  2、学生总是支持学生。即使有错误的学生再不好,只要教师稍有疏忽,就可能遭受攻击。因此千万不要公开与学生发生冲突,一旦冲突发生,教师必然处于被动地位。

  3、最好不要当众责骂个别学生、当众惩罚个别学生,理由同上。

  4、让学生信服可以依赖做事公正,让学生钦佩只能靠教师的智慧。

  5、对于新教师来说,保持与学生一定距离是自我保护的一个途径。

  6、师生之间的距离就像战壕,教师可以借此躲藏,在消除这种距离后,就会直接面对学生,届时其他武器都无效了,只能依靠教师真正的功夫。

  7、身体力行也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方式。作为榜样,要注意自己言行举止。

  8、通常能很好自我保护的老师往往拥有一些“绝活”。如果课堂知识渊博,学生往往十分崇拜。

  9、教师幽默感也是学生非常看重的品质。

  10、经常参加学生体育活动是教师自我保护的良方。

  11、真正懂得如何自我保护的老师会非常重视师生关系,这是所有学生成长工作的根基。

  12、孙子兵法提到:“攻城为下, 攻心为上。” 这是所有兵法和学生成长工作的核心思想。

  13、对待学生成长工作时, 只能用智谋, 不能强硬进攻。20xx年最新教师读书心得交流例文

  14. 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不公正的表扬和批评将会造成他们内心深处的伤害。有人认为, 教师对待学生成长最残酷的惩罚就是漠视他们。

  一个教师, 更应该被视为肩负着改变学生成长任务而非传授知识任务。 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经历和领悟到的点滴感悟, 是他们自身成长历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其实不需要太多, 在关键时刻和关键场合稍微努力一点点, 就能引导学生成正向发展, 走向美好未来之路。

  阅读这本书后, 对于我这位新老师而言简直茅塞顿开。目前正在困惑于如何有效沟通那些在课堂纪律上存在问题并未完成作业习惯差劲的同学,特别是在多次交流未见成效情况下如何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问题所在并下定决心改进。也期望各位资深班主任能够指点迷津。

篇2:教师读书心得交流

  在探索陶老师的著作《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中,我们时刻感受到成为一名教师是何等幸福美好的体验。这种幸福源自于长期修身养性,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逐渐达到忘我的境界,持续打磨幸福人生。陶老师将高尚的追求转化为行动,即持续阅读古代圣贤之书、经典文本,在古人思想中徜徉。他所得出的结论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是通过阅读体悟生活。陶老师强调:“我从未与书籍疏远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阅读成为生活必需,甚至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背诵,几乎未曾停歇。” 除了对孔子精神的深入研究外,在编辑记者工作中对其热爱也塑造了优秀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分为三个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和《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探讨个人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总结了陶老师几十年来对《论语》研究的心得。下文将重点介绍第一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共包含九个篇章:第一篇《读书:教师生命成长之必需》,第二篇《走向阅读:取法于上》,第三篇《内容诵读:涉猎古今经典》,第四篇《摒弃浮躁,淡泊名利》,第五篇《阅读与教学相辅相成》,第六篇《阅读与写作: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篇《阅读与思考同频共振》,第八篇《经典诵读的思辨与实践》,第九篇《通往终身幸福之文化旅程》。这九讲围绕着“为什么要读书?”,“应该选择怎样的书籍?”以及“如何进行有效阅读?”展开。

 为何教师需要阅读?

  陶老师认为,对于教师而言,阅读是其必备元素用以推动个人生命成长。正如我们所知,人类存在两种形态——肉体形式和内在精神心灵层面。臧克家曾言:“有些人已死去却仍存活;有些人尚在世却已魂归天国”,巧妙揭示了这两种形态。常态生命需要空气、阳光、食物和水等营养;而内在精神心灵层面则需要源自书籍的滋补。陶老师指出:“作为特殊历史使命承担者、灵魂建筑工程师, 我们教师需要滋润学生成长所需精神心灵层面, 通过开发潜能让其获得知识智慧丰盛, 实现生命飞跃。”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但现在这句话可能已经不再贴切了。首先,如今的孩子知识面广泛,甚至超越了老师,他们的碗比你的桶还大,这怎么办呢?其次,社会发展要求孩子更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水,光靠一桶水就够吗?第三,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成为一个地球村,知识需求日新月异,如果你桶里的水都变质了,怎么能教导学生呢?因此,当代教师必须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当然是从书中获取。我们教师怎么能脱离阅读呢?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想那些特级教师,哪个不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哪个是死板地依赖教科书却取得成功的?所以从教师职业需求来看,教师离不开阅读。

  我们常见到退休的老师离开学校后变得憔悴、郁郁而终。我们认为是他们舍不得学校和学生,并未意识到是他们精神生命的终结。在退休前忙着批改作业、备课、答疑解惑等工作让他们觉得充实。但退休后没有题可改、书可授课时,生活好像失去了阳光与意义。运气好的可以享受抱外孙的乐趣,运气差的连孩子都没有。整天无所事事使人容易生病。陶老师建议我们在精神世界中打造辉煌宫殿,在60岁前做好准备,并与书为友、同书结伴,在精神上持续丰盛自己、润泽心灵,“退休并非精神生命结束之时刻”,而是迎接新精神生命诞生的开始。

  每两年一次的评审备受关注,在评审失败后只能求助于他人。另外提升职称或调动单位也需要门路和耐心。通过专注阅读、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文化将不断增值”,你将成为单位优秀员工甚至教育名人,在职称、职务和调动等问题上无需过多纠结,并体验到“更上一层楼”的喜悦感受。“深层有经典滋养”的生命将拥有幸福本钱并永久快乐。”这是从教师角度看待存活必要性时指出的:教师离不开阅读。

第二 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教师的生命成长离不开阅读,那么教师应该选择怎样的书籍呢?陶老师提出了明确的答案:“取法乎上,读古今中外经典”。阅读应当有所取舍,经典著作能够持续滋养人的心灵和精神;而非经典之作不仅无法滋养生命,反而可能会破坏文化底蕴,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阅读时要“有舍有得”,摒弃低劣的作品,选择高尚的精品。

  众所周知犹太人具有非凡魄力,但你是否知道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人均每年阅读64本书,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圣经》等著名著作,意识到书籍是甜美的。这个民族能在困境中坚守不倒,并且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阅读的热爱至关重要。正是经典启迪了爱因斯坦、马克思等杰出犹太人,铸就了以色列这一特殊国度。俄罗斯也是一个崇尚阅读的国家,人均年阅读量达55册。在俄罗斯的各大车站、码头和机场,可以看到俄罗斯人拿着名著等待车辆或飞机的景象,如画般美丽动人。可以说俄罗斯之崛起与其对阅读的推崇密不可分吧?我们偶尔会看到国内旅客在候车(机)时手持书刊消遣时光,但多数为轻松愉快之作。据统计我国人均年阅读量还不足5册,这便是现实情况。若连教师都无法享受阅读乐趣或只涉及平庸之作,则意义何在呢?常言道“一本好书相当于与许多高尚人士交谈”,我认为这种好书应当是经典之作。

  那么何谓经典呢?陶老师认为经典即“历经时间洗礼,在历史河流中沉淀下来, 仍然始终留存在具备文化素质者心灵深处、难以抹去、能够引领生命成长之路的精神产品”。经典跨越国界:无论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是外国的莎士比亚全集; 经典超越时代:无论现代茅盾文学奖得主还是古代古文观止; 经典永恒: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等至今依旧闪耀着智慧之辉。经典永存价值, 因为他们所包含的“思想永恒存在, 可以穿越时空, 抚慰各个时代百姓”。当我们每天用经典启迪自己心灵与精神时, 会让我们生命焕发出何等辉煌。

  第三类教师如何看待阅读?

  简单来说, 怎样阅读即涉及到了方法和原则问题。要极大地提升自身阅读质量和效率, 就需明确怎样正确地进行阅读。有些人或许会说: 阅读谁都会啦! 我曾也这样想过, 但现如今看来, 我们在阅读方面确实存在许多欠缺之处。否则你已经涉猎众多图书了, 为何效果并不显著? 并未从根本上改善你生活质量呢? 恐怕与正确掌握阅读方法和原则有关吧。

  首先,阅读需与教学紧密相连。古人说过“教学相长”,其中包括了阅读的内容。许多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大量时间,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问题在于教师只专注于教材和教参,而缺乏超越这些文本的个人精神文化积淀。或许我们也曾有类似经历,拿来一位特级教师的备课案例却在课堂上困惑不已,原因何在?即是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尚未到位,无法发挥出最佳效果。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会关注教材和教参,但更加着重于广泛范围之外的文化领域。通过阅读书籍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和思想后,便能够达到“引经据典、触类旁通”的境界,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无论是像沈红旗、于漪这样的特级教师,还是像韩兴娥、苏静这样的新生代教育工作者,他们将阅读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自己的授课方式。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要与写作相结合。正如陶老师所言,“让阅读与写作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从某种程度上讲,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广泛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素材,而持续练笔则能更快更好地内化所阅读内容,二者互为促进使得阅读更具品味、写作更具思想深度。

  第三点是将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应当伴随着思考。陶老师指出,“深度思考介入其中,则是主体和作者心灵间的对话”。只有将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得阅读真正深入内心、渗透灵魂血液,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盲目跟风只能算作机械复述、毫无创意;我们或许都有此感受——一些人做报告时令人聚精会神生怕错过每个细节;然而另一些人却令耳朵和神经备受折磨。原因何在?因为前者只知简单罗列别人观点而已,并未展现自我思考及创造力,因此显得毫无活力、缺乏色彩。暑期中听过数十场报告后,此感受必定深刻吧?因此教师需要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使书籍内容因有我们参与及沉淀而释放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书中的部分内容受限于时代和作者的经历,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我们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和睿智目光去筛选和判断这些内容,以此来思考问题至关重要。鲁迅曾谈到“拿来主义”,强调审慎对待书籍中的信息,吸收有益的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精神,而对于无用甚至有害的部分则应果断抛弃。因此,仅仅阅读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进行深入思考。

  陶继新所著《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给予我极大启发和激励,坚定了我与书籍同行一生的信念。在“流淌着智慧之光芒、摇曳着思想精髓”的经典文化中,我将不断汲取营养、拓展生命视野,寻觅生活幸福之道。

篇3:教师读书心得交流

  不久前,在一本名为《启迪未来》的杂志里读到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每个小天使都是教育者的珍宝”,这让我备受触动。

  “热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教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然而要做到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小朋友,并非易事。有些孩子聪明伶俐、容貌秀美、整洁得体,自然更受老师喜欢;而有些孩子调皮捣蛋、穿着不整齐,却难以赢得老师的青睐。但无论孩子如何,作为一名教师,都应该平等看待。

  在雨果先生曾经说过:“花儿的事业高贵,果实的事业甜美,让我们从事叶的事业吧,因为叶子的事业既平凡又谦逊。”百年大计教育至上,教育大计师德第一。作为幼儿教育者,我们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能力素养,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一个出色的幼儿教育者,首要品质是什么?或许有人会说:扎实的基础功底。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孩子们无私奉献的“爱”,没有责任感和爱心支撑,一切将无法展开。

  身为一名幼儿教育者,我们必须对孩子们负责任。我们应该用满怀“爱”的胸怀去呵护每一个小朋友,像对待自己亲生骨肉般关注他们,像珍视自己杰作般欣赏他们,在真挚关怀中让每个孩子茁壮成长!

  来到幼儿园工作已有三个多月了,但依然清晰记得第一天踏入幼儿园时那份情景:看着一群纯真可爱的孩子们、好奇探索的小面庞,我甚至有些手足无掜。幸运地遇见了这么多优秀领导和搭档老师。正因有她们给予支持与鼓励,让我学到许多道理、懂得何谓爱心与责任心。

  让我们以慈爱呵护童真、以智慧培育成长、以真诚打开心扉、以期冀放飞理想吧!愿我与大家共同努力耕耘,在默默付出中共同托起明日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