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贵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心得

《异分母分数加减》教学心得分享

时间:2024-03-11 14:12:20 教学心得

  以下是网友“chiju”收集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教学心得分享(共3篇),以供参阅。

篇1:《异分母分数加减》教学心得分享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奥秘

  数学运算的基本原则是统一单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建立在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教学不仅要传授计算规则,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何要先通分。通过“问题情景——探究方法——沟通比较——建立模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首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算法;其次探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明确通分原理;最后通过自主探究和练习逐步建立计算规则模型。

  2、关注个体差异,挖掘学生成长之路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中加深对异分母分数计算法则的理解,实践“学习即对话”理念。设计多层次练习巩固知识,促使每位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摒弃传统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互相补充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主动探索意识和问题解决技能,在成功过程中享受成长。

  3、培养表达能力,从言语中领悟智慧

  通过三轮说话环节来强化表达:首先小组讨论为何要先通分;其次比较异同分母分数差异;最后描述异分母加减法计算过程及总结法则和注意事项。这种说话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方法及通分必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技巧。

  以下是我总结出的未来教学改进方向:

  在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让我们以本节课为例。我构思这堂课的设计是围绕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展开的。在复习引入阶段,我选择了通分和找分数单位作为引导,然而实际上更应该采用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作为引入方式。因为这种方法有几个优势,不仅可以巩固通分和分数单位这两个基础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去探索如何将异分母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此外,在结合图形进行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当分数单位相同时才能进行加减运算。然而,在图形中寻找计算方法的步骤中,教学方法并没有完全把握到位。

篇2:《异分母分数加减》教学心得分享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同分母分数计算来引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唤起他们计算同分母分数的经验,并深刻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分数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为了符合学生心理和思维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猜一猜”的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实现平稳过渡,启示新课题,并给予学生探索的线索。

  同时,通过引入涉及实际问题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案例,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这一内容是为了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未来教育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在适当时机选择符合其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和情境设置。让学生直面问题、自主发现、自主总结、自主体验,比起老师逐步引导更具价值,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篇3:《异分母分数加减》教学心得分享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新思维

  (一)与学生互动,重构教材内容,创新呈现方式:

  我们的目标是“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知识,灵活运用教材”。在本节课中,我们基于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改变呈现形式,将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例如: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分数进行加减法练习,在练习中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概念,促进知识迁移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素材源自学生,体现“亲”近关系:

  学习素材可以来自多方,包括教材、老师提供以及学生自己提供。然而从个体角度来看,由学生提供的素材尤其亲近。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学过程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素材都来源于学生自身。通过感知素材、唤起回忆、思考提高,并激发再创造欲望。首先是引入阶段:让学生说出他们印象深刻的分数,为后续学习提供可操作素材。其次是展开阶段:设立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让学生自行选择列举出的分数进行加减法练习,并通过反馈复习同分母分数计算;第二层则在自主练习基础上引导掌握异分母计算方法。最后是巩固阶段:采用互相出题、相互批改等方式激发积极性。总之,在本节课中,“以学生成为源头、服务于学生成果”的教育理念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成功体验。

  (三)开放式教学过程,点燃求知欲望:

  在教育中,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实现全面发展。本课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和民主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开放。比如,老师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学生也可以担任“小老师”,互相提出问题并批改练习题。同时,通过开放式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让学生说出一些分数后,在这些分数上进行加减法运算,并探讨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及为何要先通分再计算等问题;巩固知识时可让学生相互出题和批改等形式。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着开放、自主、探究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的机会,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努力营造个性化学习方式,充分展现了课堂的开放性。

  我认为课堂应该是宽广开放的空间。师生之间的学习过程就像一场有意义的旅行,没有权威指导,也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路径;抵达目标地点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并可能获得意外收获与发现。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探求新知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心灵中这种需求尤其强烈。”通过参加这节课程,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例如,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当两位同学使用不同计算方法时,老师引导他们分享思路并邀请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其合理性。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找到了正确的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并让他们相互考核对方来加深理解。正如波利亚所言:“最佳方式是由自己去发现知识。”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才能激发他们积极探寻新知识的欲望,并充分调动认知结构和经验以发挥智慧。通过不同角度探索问题,想出多种解决方案;而交流和表达则鼓励大胆提出创造性见解和解决方案,并体验数学思考之乐趣。

  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追求开放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然而,在注重学生探索和讨论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巩固知识点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让学生停止探索去死记硬背,也不能完全忽视知识点的落实。那么,面对这个困惑,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2、在计算课上,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算法是一个需要把握的问题。是否拥有更多算法就意味着更好?是否需要总结出简便的计算方法?

  3、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平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的时间?这些都是我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分数乘整数的教学反思

  在备课阶段,我认为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规则;(3)必要时进行约分计算。基于这些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并准备与大家分享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分数乘整数意义部分:

  老师:在开始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黑板上写着题目:2×3=下面同学看到题目后纷纷露出轻松笑容,有几位同学迅速回答:“6!6!”)

  老师:没错,答案是6。虽然这道题可以用加法解答而不一定非要使用乘法,但你们知道正确算式是什么吗?同1:2 2 2 同2:3 3 同3:1 1 1 1 1 1 同4:1 2 3(有几位同学举手欲言又止,甚至有人嘟囔道:“难道不能凑成数字吗?”我意识到他们开始陷入错误思维,“拉回”他们后提醒大家思考如果用2×3表示这个算式,则哪些是正确哪些是错误,并擦除错误答案。在实际教学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情形,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保持集中注意力并避免偏离主题是一项重要任务。)老师:(指向2 2 2)你知道这个式子代表什么吗?同:表示3个2等于多少?老师:那这个呢?

  同:表示2个3等于多少?

  老师:同学们的见解独具新意,但是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开始认为是否学习乘法并不是那么重要。(下边的学生们一时惊讶)因为我觉得用加法计算也能够解决问题,何必非要使用乘法呢?

  (随后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有几位同学举手示意要发言。我选择了请翟卓上台发表观点。)学生:错了!如果是1000×1000,就无法用加法来计算。老师:怎么不行呢?我可以列出加法算式。

  (于是我开始在黑板上写下: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还没写完几个数字,下面的学生便开始喊道:“老师,请停下!”于是我装作疲惫的样子,向学生们承认说:“看来还是乘法更简单!接着我们一起回顾整数乘法的含义。”)

  老师:现在大家都理解了整数乘法的概念,那么分数乘法呢?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究。(我给出一个例子后,请同学们审题)老师:你能列出计算式吗?学生1:×3 学生2:

  老师:看看第一个算式,这与我们之前学过的有所不同,它涉及到分数与整数相乘。结合刚才回顾的整数乘法概念,你能理解这个算式代表什么意思吗?(学生稍作思考后)

  学生:代表3个是多少?老师: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学生:通过观察第二个计算式而得知。(老师及时总结,并引导探讨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

  思考:当教授分数乘以整数的概念时,经历了这番复杂过程是否值得?对于分数乘以整数这一知识点来说,应该由教师传授还是通过学生自己回忆和探索获得呢?经过这番循环推演后,学生是否已经领会了分数乘以整数的含义,或者只是从整数乘法的角度“借鉴”而已?种种问题困扰着我,仿佛找不到确切答案。然而值得肯定的是,在后续练习中进行检验时,学生们依旧表现出色。

  助力弱势群体成长计划

  202X年9月六年级数学

  1、每人关注至多高处抬眼望去

   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弱势群体鲜活的面孔。将暂时定位为弱势群体的他们聚集在一起,在课堂内外尽可能做到目光关注、机会给予、鼓励用心、规矩重复、奖赏青睐、交谈频密。

  2、多元评价 强化正向信号

   那些在成长过程中始终被鼓励、支持和肯定的人会如何呢?当然会积极阳光。对于消极异常行为可选择视而不见或淡化处理,并通过持续施加正面信号和强化来协助他们摆脱不良行为,并用正常合理行为替代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多一份包容 多一份人才”的理念。

  3、找到突破口 稳步提高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落后,根本原因在于学习方法和方式存在问题。想象一下站在学生的角度,努力完成作业却发现结果满是红叉,这会让学生失去对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针对不同水平的作业评价,我采用温馨寄语来代替“及”级评价,给予获得“优”的学生一颗星奖励,帮助他们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突破口,逐步提升。

  4、树立典范,激发兴趣

  树立典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是许多教师的成功策略。在辅导学困生时,也要贯彻“赶、帮、超”理念。

  5、家校合作共促进

  与几位学困生家长交流后发现,他们大多持有短视的教育观念。作为数学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秉持乐观向上和真诚欣赏的态度,激发家长对孩子美好未来的期待。

  6、坚持不懈巩固习惯

  要使学困生提高成绩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也需要经历醒悟、变革、反复和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从不及格到及格的过程中,反复出现是正常现象。我将全情投入补差工作中,努力让班上的学困生告别落后走向成功。